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一天”的长度—读《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时间:2016-01-08  作者:谢春丽

摘要:《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是索尔仁尼琴的代表作,奠定了其文学作品的基调,也开创了苏联劳改营题材的文学。本文从“时间”的角度切入,对“一天”的实际长度,叙事长度以及对时代的影响长度作了三方面的剖析,从而分析索尔仁尼琴作品凝聚着的对人生深沉的思考和道德力量。
论文关键词:故事时间,叙事时间,心理时间,时代

文字是记录作者思想的载体,其珍贵如己之子,因此索尔仁尼琴和其他许多作家一样,是反对有人随便改动其作品的,哪怕只是一个题目。他认为“恰到好处的书名,甚至是短篇小说的名字,无论如何不是偶然得来的。书名是心灵的一部分,是本质,它是生来就有的,改变书名已经是伤害作品了。” 但是《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以下简称《一天》)却正是一个改动后的标题,原题是《854号劳改犯》。无可否认当初编辑特瓦伦多夫斯有为缓和与冲淡标题的攻击性之意,从而可以使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发表,但是也无可否认这一改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天》的推出不但得到了赫鲁晓夫的首肯,还引起了全俄罗斯甚至世界的轰动,成为索尔仁尼琴人生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天”,也是其跨上文学之路,写出一系列劳改营题材作品,具有奠基意义的“一天”。

“像平时一样,早晨5点钟,铁锤敲打着挂在营指挥部旁边的钢轨,催人起床了。”劳改营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舒霍夫感到不舒服,起床动作慢了点就被罚去看守室擦地板,等干完活到食堂,只剩下一碗冰冷的汤和冻成了一块的粥。在医务室他没有得到治疗却受到了医生的警告,于是他还是和其他犯人一起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被赶到一处工地,干了一天重活。这期间的来回还遭受了数次严格的搜身,临睡前有遭遇了两次“点名”,之后他终于可以躺下睡觉了。然而,这样的一天是舒霍夫过得“非常顺当”的一天:没有被关禁闭,没把他们这个小队赶去建“社会主义小城”,午饭的时候赚了一钵粥,小队的百分比结得很好,他舒霍夫砌墙砌得很愉快,搜身的时候锯条也没有被搜出来,晚上又从采扎里那里弄到了东西,还买了烟叶。也没有生病,挺过来了。索尔仁尼琴的《一天》,它带给了我们心灵上深深的震撼,正如当时特瓦伦多夫斯基所说,“这样的稿子是不能躺在床上随随便便阅读的,这是一种亵渎、一种轻慢”。虽然只是劳改营里极其普通的一天,但是我们看到了“不普通”,《一天》以时间为题,以时间开始,以时间结束,随着时间的叙述,劳改营里阴暗的画卷在我们面前逐一展开。

现代叙事学认为,一部叙事作品,必然涉及到两种时间,即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所谓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而所谓叙事时间,则是他们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文本中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往往存在很大的不一致,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将这种不一致称为“时间倒错”。叙事时间不仅可以挽留住,而且可以延长兴奋的现在时刻,如冈察洛夫的《悬崖》用了四十多页叙述了一个人从床上坐起来到下床的现在时刻;《尤利西斯》用近九百页的篇幅描写了十八小时的生活,《追忆似水年华》的叙事把一个人兴奋的现在时间带入无时间的生存晕眩。在索尔仁尼琴的著作中,“时间倒错”是一个显著的特点。一天到底有多长?它无非是24小时,1440分钟,86400分钟,在人生的长河中它转瞬即逝,“一天”可以被一笔带过,然而索尔仁尼琴笔下的这一天却彷佛被无限的拉长了。不仅《一天》,他的其他作品,如《第一圈》、《癌症楼》等,故事时间都非常短,《第一圈》洋洋洒洒九十六章,却只是发生在4天之内发生的事;《癌病房》第一部写3天之内发生的事,第二部也用了五到六周的时间内。时间高度浓缩,但是在这有限的时间中包含了极大的信息含量。那么,索尔仁尼琴如何在无形中拉长了时间?

索尔仁尼琴认为一个人的观点、对事业的态度不可能展示出整个事件的进程和思想。因此,他的作品中往往没有主角,没有中心主人公,当某个人物到某一事件与他有关的时候,他就成了主角,他就被推上前台,聚光灯集中照射在他的身上,然后,他又被另一个事件托出的人物所取代。《第一圈》每章都有一个主要角色作为结构的骨架,随着其他情节的需要,再推出其他的角色,同时牵扯出这些人物背后的一系列事情,因此涵盖的内容就变得非常庞大,叙事时间可以无限被拉长。在《一天》中,这种写法虽然不是特别明显,舒霍夫作为主人公还是明确的,但是索尔仁尼琴在叙事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推出劳改营中不同的人物,交代他们的出身背景,所犯罪行,性格特征,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件。劳改营里的囚犯,绝大多数都是已莫须有的罪名被关押进来。主人公舒霍夫不用说是被冤枉,海军中校布伊诺夫斯基是因为收到了曾一同作战的英国海军军官寄来的礼物,还未成年的戈普契克因为往森林里给宾杰里人送过牛奶就被判了“跟成年人一样”的刑期,阿廖什卡由于他信奉浸礼教,一对爱沙尼亚兄弟则仅仅因为回国读大学被抓了进来……正如《癌症楼》中科斯托格洛托夫所说的:“古罗马人说:testis unus-testis nullus,一个人证明不能算人证。可是到了20世纪,即使一个人证明也是多次一举,一个人证也不需要了。”小小的不是错误的“错误”让他们的刑期无比的漫长,他们的大好青春都将在这里耗去!这并不是像走马灯一样平行地循环旋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是舒霍夫的侧面表现。索氏作品的一位俄罗斯研究者乌尔马诺夫认为《红轮》是立体声的:“作为叙述者的作者声音(发挥着组织作用),以及数百个真实和虚构人物的声音……与直接再现出来的革命时代的声音融合在了一起。” 而其实索尔仁尼琴的其他作品中也存在这种立体声,正如瑞典皇家学院在授予其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上所说的“复调”。《一天》虽然写的是舒霍夫的一天,其实是整个劳改营中每个人的一天,个人的命运永远融合在亿万人的命运合而为一,多个人物的丰富性牵扯出“一天”的不同内涵,小说对他们的叙事虽然是片段性的,但是却是对作品许多方面的补充,“使得作家得以在小说中描绘出一幅地域的概括画面,人民注定要在这样的地狱中忍受煎熬”。

不光人物如此,索尔仁尼琴的叙述往往由点及面,并且高度细节化。小说描述了劳改营中无穷无尽的干活时间。从来不睡懒觉的舒霍夫,今天因为身体不是很舒服,起床晚了点就被惩罚去看守室擦地板。其间写他如何脱下毡靴以免其弄湿,作者从毡靴出发交待了劳改营里如何分配鞋子以及许多严格不人道的规定。囚犯们作为免费的劳力,基本上每天都要赶出去干活(星期天经常被取消),即使在十分恶劣的天气下,到了零下41度他们才可以不被赶出去干活,零下27度的严寒,37度的体温,看谁战胜谁。作者对一只警戒区里的温度计有细致的描写,这根挂着温度计的柱子“竖立在一个背风的地方,免得水银柱降得太快”。一个比较年轻的队长爬到柱子上去把温度计擦干净,下面的人嘱咐他说:“你可别对着它出气,不然它就会升上去的。”但这怎么可能是一个准确的温度计?警戒区里不会挂准确的温度计。明目张胆也好,坑蒙拐骗也好,剥削者无所不用其极。索尔仁尼琴将“每个事实都分解成最小的成分,其中大部分又都给了特写镜头。” 写了舒霍夫他们如何和灰浆,如何敲冰,扫墙,绷墨线,如何砌墙等每个工作细节。舒霍夫是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劳动人民的形象,他既是石匠,又是砌炉匠,还是皮鞋匠,半根锯条在他手里也能变成一把靴刀。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从《废都》与《红楼梦》和《金瓶梅》的比较来看文学作品的回归性
下一篇论文:“寄现代于传统,溶民族于交响”-赵季平《乔家大院》交响组曲总谱研究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