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对莫扎特《a小调奏鸣曲》(K.310)的浅析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钢琴奏鸣曲。并善于综合各地不同风格于一体。结构分析,对莫扎特《a小调奏鸣曲》(K.310)的浅析。
关键词:奏鸣曲,风格,结构分析
 

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创作数量惊人,题材广泛,超过他的前辈和同时代作曲家。歌剧是他最主要的创作体裁,共二十二部。交响乐是他器乐创作中一个重要方面,共四十九部。此外还有各种独奏乐器的协奏曲,钢琴奏鸣曲,室内乐以及未完成的声乐套曲《安魂曲》等。

莫扎特在18世纪70年代紧紧追随海顿,创造了区别于巴洛克风格的音乐,在钢琴奏鸣曲的写作风格上,着眼于取悦公众和使之易于理解,在大众化与通俗化上勤于思索,顺从了社会的形势。他的风格是前后一贯,比较稳定的,基本上是一种风格模式,主要表现如下:

1.在自然状态中构成了他的音乐。他的内心世界十分丰富,音乐出神入化,乐思敏捷,人文主义的音乐内容取代了宗教性的内容。对信仰、正义、道德的颂扬,对“人”的尊严主题有很深的内心体验,善于表现深刻的人性。

2.作品极富旋律性,形式结构清晰,严谨,织体细致,音乐语言平易近人,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比较深广,富于诗意。

3.主调音乐代替复调音乐,以“旋律与和声背景”为主体的主调音乐占据主要地位。在主调音乐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复调展开模型性因素。

4.由“Ⅰ-Ⅳ-Ⅴ-Ⅰ”建立起来的功能和声及其调性关系体系成为音乐结构的骨架,大胆采用了调内离调和转调的手法,和声语言富于动力,烘托出旋律形象的表现力和美感,丰富了调式并发挥了多种表现力。

5.奏鸣曲式代替了古组曲、二部性古奏鸣曲、托卡塔等曲式。变奏曲的形式和技巧被广泛运用,为古典的装饰变奏形式引申。主题的构成在技术上富于动机的展开,容易在发展部自由的发挥。

莫扎特以极其热爱音乐的职业态度,创作了标新立异、智慧与自然紧密结合的钢琴奏鸣曲,这使他悠然自得的神情、气质贯穿在轻盈和柔美的旋律中,溶解在崇高的音符中。其精巧独创性,给人以一种在表情上更富于变化的魅力。在他身上,灵感不是经过苦思冥想而来,而是经过智力和意志同大自然的斗争后才在头脑中显现的;不是在过分的激情和狂热的状态中表现出来的,正相反,他似乎处于通常的环境下,平衡的状态中,酷似宁静的泉水涓涓不绝,无穷无尽。莫扎特的天才正是懂得吸收音乐艺术中的一切精华而弃其糟粕,以那颗敏感而善良的心不断的求索和探寻,并善于综合各地不同风格于一体,形成他独特的表现生活真情实感的风格。

这首a小调奏鸣曲作于1778年莫扎特母亲客死巴黎以后。1778年是莫扎特一生中喜怒哀乐,情绪波动起伏较热烈的一年;1778年在莫扎特一生中是个转折点的年份,是“我在恋爱中有苦有乐”,是“我的母亲过了世——我再也没有了妈妈”的困惑年;1778年也是莫扎特呼唤上帝最热烈、最虔诚的一段时间。7月3日,他从巴黎给朋友写信:“……我是在深夜2点给你写信。论文参考,结构分析。。——我得告诉你,我的母亲,我最亲爱的母亲,已经走了!上帝把她招了回去。他收容了她,我心里很明白这一层意思。——我只有顺从上帝的意愿。他把母亲赐给了我,这回也是他的力量把母亲从我身边招回去。……她走时就像一盏灯灭了。……这是上帝的意愿”。论文参考,结构分析。。这段自白也道出了莫扎特对死亡的看法,它是那样坦然、达观和心平气和的对待一个“死”字。1778年莫扎特强烈感受到自身存在的偶然,自己地位的卑微和孤立无助,他只好跑到音乐创作中去寻找抗拒命运的力量。1778年也是莫扎特生平第一次真正坠入情网的一年,这年他爱上了15岁的阿露西娅,强烈的爱情冲垮了他创作歌剧的欲望,他为她创作了几首非常优美的咏叹调,还写了小提琴奏鸣曲,倾注了对她的感情。莫扎特说她的歌喉很甜美、很纯,而且弹得一手好钢琴。他爱上了她,除了她,他就不愿再为别人写歌曲。爱情生活完全打乱了莫扎特在曼海姆的计划,他甚至想带着阿露西娅去意大利旅行。这一切最终遭到他父亲的反对。加上他和母亲的旅费差不多已在曼海姆耗尽,莫扎特不得不含泪告别自己的情人,去巴黎寻找新的机会。盼望和思念、伤心和失望,莫扎特用奏鸣曲中的音符写成了一封封情书,展示出这样一种纯真的、感官的美,因为他实在是友谊、爱情、亲情和对音乐艺术的热情,点点滴滴凝聚结晶而成。

之后莫扎特身在巴黎,但日子过得并不愉快,他再也无法找到一个像神童时期一样肯帮助他的人了,前景黯淡,巴黎复杂的社会生活及激烈的文艺论战以及自由和广阔的思想观点是德国和奥地利那种闭塞的生活所不能比的,面对着一个崭新的文化环境,加上自己经济窘困,这些苦恼、痛心、悲伤以及他力图从中解脱的挣扎,在曲中是得到了深刻的反映。论文参考,结构分析。。因此这首奏鸣曲又称为《巴黎奏鸣曲》。他的悲伤在写给父亲的信上可以看到:“请您像我一样悲痛吧!从心底里痛苦吧!请上天保佑!请您也照我这样做吧!”这首奏鸣曲的背后有隐痛,有纤悲,它好像反映了当时莫扎特的紧张心情,也预示了丧母这一意外变故而充满紧张感。作品在结构上、内容上,都比在此以前他所做的所有钢琴奏鸣曲更充实、更完美、更雄伟,甚至有哀伤黯淡的悲剧情绪。这里主要对第一乐章的奏鸣曲式结构及弹奏特点进行分析。

第一乐章曲式结构分析如下:

在情绪上第一乐章庄严的快板开头小节就是“绝望”的音符在敲门,情绪激昂而带有进行曲的影子,荒凉空寂的主要主题一直由反复重复的音型支撑着。主要主题的情绪始终主导着乐章的情绪,这种主导作用不仅通过主题的反复,而且通过变化音符的节奏动机牢固的建立起这个乐章的结构,此时钢琴的技巧性形态显得特别明显,生动的节奏型不停的向前推进。论文参考,结构分析。。同时第一乐章被强烈的小调特性充溢着,一开始从留音产生不协和和弦给人一种压迫感,令人怦然心动,乐音之间充满了灰暗的张力,它表现了低沉的、狂热的思念,压抑的畏惧,悲哀的梦境和一种诱人的美:

这里没有真正的副主题,而是以一种模进音型的结构来代替,十六分音符地进行一直贯彻到呈式部的结尾:

展开部中由于留音又产生了不协和和弦,主要主题的节奏随着转调和强弱的变化,表现得十分多彩。在展开部的高潮处,产生了非常大胆而锐利的不协和音,用ff与pp的相对方式,以人以新颖、深刻的印象:

接着下一段落以左右手轮流弹出片段的旋律,利用半音阶上行直接进入再现部,这种半音阶上行至再现部的手法,很明显地表现了莫扎特独有的处理方式。再现部的开头与呈式部相同,但主要主题改由左手出现,紧凑的旋律充满着一股内在的力量,那种情绪的紧张度更能激起内心的颤动感。在此虽然不出现明显的副主题,但仍以它应答的音型,做出了一些丰富的和声变化。在以十六分音符向结尾进行时,插入了分解快速的拿波里六和弦及减七分解和弦,这种效果很可能导致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最后尾声Coda的应用:

莫扎特用鲜明的色调与简练朴素的笔法,生动地描绘了那如泣如诉的音调,使人为之动情。

第二乐章是一个“充满表情如歌似的行板”。莫扎特以非常细腻的手法,机敏地注意到了各个节奏上的细节,加入了许多装饰,给人新鲜而奇妙的感觉,音乐好象山间清泉,潺潺流出,从而准确地揭示出独有的“悲怆性”性格特征与色彩。从音乐角度来看,它具有深入肌理的明晰和透亮,像是一种清晰的声音和可爱的语言,精心的描绘是他在此乐章最可宝贵的美质所在。A部分分为三大段,开始A1、A2以F大调进行在庄严的气氛中,仿佛郁积着深深的忧虑,听起来更有内在的坚实感。在进入了A3时调性转入了C大调,在此段有非常清新、开朗的奏法,在右手颤音之下,用左手弹出两条同时进行的旋律,极为细致与富于柔性。论文参考,结构分析。。B部分以第一乐章展开部的同样方式开始,在B2部分进入g小调时,在表面的平静之下蕴含着更惶惑、悲哀的意境,十分近似幻想性的韵味,以不协和音及f与p的对比,使乐章达到高潮。这种悲怆的效果,对音乐结构超凡的领悟力,取得了惊人的深刻。音乐再回到A部分时,则完全与前段的A部分相同,很从容、很稳定,在优美的旋律中暗怀着隐隐的伤感的酸楚。情绪上第二乐章虽有慰籍的效果,却夹杂着极不安的感觉。歌唱般的开端似乎标志着情绪从第一乐章哀伤和悲观的气氛中解脱出来,随后他却向狂暴的、接连敲打的、焦虑的音型发展,以其自己的方式向第一乐章绝望的情绪靠拢。

在最后的第三乐章中,第一乐章的紧张情调又加以复活了,回旋曲主题A部分一直以附点音符的节奏来推进,好像是梦幻在敲门,进入B部分时也仍然继续进行着,其中由a小调→C大调→d小调再转入e小调时,由左手以八分音符及三度音程,奏出此乐章开始时独特的附点节奏。当调性转回原来的a小调时,又出现了A部分的动机,在进入C部分时调性也转入A大调,音乐温柔,线条纤细入微,轻柔而有流动感。此曲的B部分中的题材大部分取之于A部分,因此整个乐章都有被A部分取代的感觉,特别是那生动的附点节奏,给人有深刻的印象。像这种以单一主题为基础的乐曲结构,是莫扎特中、晚期已臻圆熟之境的一种独特的作风。在情绪上此乐章的性格有由紧张与松弛间造成的统一性与调和感,但不失轻巧与流畅,结构亦是精心构筑,可圈可点,每个音都十分有想法,洋溢着一种明朗、平和与开朗的情绪,也更富于幻想情趣。但它以一个令人窒息的走向开始和收尾,在效果上它几乎是疯狂的,散发着无奈和孤清的冷意,阴暗的情绪也得到了强化。

这首奏鸣曲是忧郁而热情的奏鸣曲,与莫扎特其他的奏鸣曲相比,可以说是属于一种不同的世界,在表现方法上,这部作品倾向于力度的多元性,由以往局限于p、f扩大至pp、ff,并频繁使用dim、cresc。全曲非常凄楚动人,带有青年遭难的悲怆情调,这部作品富有感伤的激情和英雄般的悲观,显得高雅卓越。在数百部器乐中,莫扎特是极少使用小调写作的(另外一部是著名的《c小调奏鸣曲》K457),这两部钢琴奏鸣曲都充满了强烈的戏剧性和痛苦,是莫扎特首次以正式严谨的形式来表达他个人热烈激动的情感,多少超越他的时代,而倾向于进入贝多芬的世界。论文参考,结构分析。。有人认为是“悲剧性的”、“绝望的”、“忧郁而热情的”。如此强烈的绝望和哀伤在当时明朗的莫扎特的天地里,这无疑是一片令人一惊的乌云。

在弹奏这部作品时我感觉到莫扎特的音乐表面上是纯洁的、美好的,但里面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宽容,在逆境中抵御不幸,是笑声中的哭声。莫扎特的音乐是爱神对受伤心灵的抚慰,而且这抚慰是极精神化的。这给了人们很大的震撼和启发,更加感受到了莫扎特音乐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郑兴三著,《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2.赵晓生著,《钢琴演奏之道》,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7月出版。
3.张巍主编,吴晓娜、王健编著,《钢琴音乐教程》(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
4.张大胜著,《钢琴音乐研究》(第六版),台北全音乐谱出版社,1981年出版。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对吕蓓卡的女性主义解读
下一篇论文:对上层社会冷漠的含蓄讽刺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