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新探墨子义利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价值—基于改革开放与和谐社会双重视域-论文网

时间:2015-04-12  作者:王天杭

论文摘要:墨子提倡最多数人的利益并把逐利看作人的本性使然,利是墨子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义则是判定逐利是否合理的方式和途径。若人人从大义出发,真心爱护相互扶助,那么就可以彼此都可以得到利益。墨子义利之下的和谐社会思想不仅与中国的“和文化”一脉相承,更是暗合了现代和谐社会的本质——即在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以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共处。因此要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借鉴墨子义利观,调整利益关系,这在改革开放后道德日趋滑坡的当今社会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
论文关键词:墨子,义利观,和谐社会,改革开放

一、和谐社会思想解读

(一)“和谐社会”引古溯源

“和谐”思想在中国众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中,可谓独领风骚数千年。它引领着中国文化从青铜时代走过百家争鸣、走过唐宋明清,一直走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现在。和谐,由“和”、“谐”二字组成。“和,相譍也”。“和”字拆开后是禾与口两个单独的字,意为人人有饭吃,社稷方可安康,这也是近现代意义上民生思想兴起的重要渊源之一。再看“谐”字,拆开后是言与皆,意思是人人广开言论、谈话自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早已高度概括了“和谐”的原本。

“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而今追索的一个永不磨灭的话题,不管是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以和邦国,以谐万民”,还是古时道家倡导的中庸思想,无论是上古七国争雄时代流传下的那家喻户晓的将相和故事,还是北京天坛、故宫几座中心殿堂的设计构想,这些都承载着各个层面和谐的涵义,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均反映出远古质朴的先民们对大同社会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景。《国语郑语》中曾记载着西周太史伯把“和”作为治国准则的一段话:“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夫如是,和之至也”。在这里,“和”第一次被提升到治国的方略中。

(二)墨子思想中的“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一种理想社会模式的系统构建;是人人兼爱,人人互助,修睦讲信,老有所终,壮有所用;是在古代社会里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是使社会中各个元素、组织都能够良好有序地运行,最终使社会这个大系统完成内部的整合与结构功能的优化和提高。墨子为使黎民白姓达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的状态,在对社会生活各个层次的领域进行考察和研究后,提出了一套社会整合的基本方案,“兼爱”、“非攻”、“非乐”、“非命”“尚贤”、“尚同”、“节葬”、“节用”、“天志”、“明鬼”等十大主张。这些主张是墨子思想的核心,被后人称之为“十论”。

以兼爱交利为核心的和谐社会思想是墨子思想中关于理想社会状态的一种朴素的社会认识。人民,是一种社会性、文化性和精神性的存在。在墨家的十论中,民本思想无处不体现。想民所想,忧民所忧,处处体现着墨子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对和谐社会的关切和民本主义式的关怀。尽管在当时战乱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里十论中的部分思想具有空想的性质,但毫无疑问,以平民利益为思想起源、以兼爱为理论主轴、以义利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墨子义利观不仅在当时非常难能可贵,在今天看来仍然是积极意义上的和谐社会理论诉求,其倡导的义利思想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为此,深入墨子的“理想国”探寻墨子的“义利”思想的当代价值无疑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理论价值研究和现实指导意义。

(三)改革开放与和谐社会双重背景下探索墨子“义利”观的必要性

随着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落实,改革开放这个大门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猛然开启。“国内生产总值(GDP)在1978至2007年增长了近68倍,远高于同期世界及其他主要经济大国的年平均增长水平”。在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举足轻重、给世界带来极具冲击震撼的同时,中国经济大国的地位已然形成。随着政府富民、惠民的民生意识增强,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更多的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在百姓中的惠及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改革开放是一场涉及了社会、经济和政治三个方面的全面变革,在不知不觉中,文化作为第四个方面也在悄然进行着一场无言的变革。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总体上出现了三大变化:“一是价值观基础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偏移,二是价值判断标准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化、实用化;三是价值取向由单一型向多元化趋势发展”。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人们在重视物质价值的同时也把物质价值当作了最高价值,传统价值观受到严重挑战,精神生活空间大尺度转变,社会世俗化趋势加深。关注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课题似乎已经成为时下一个探讨热点。

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经济迅速繁荣之际,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也受到了极大冲击。泱泱五千年中华最美好的道德文化主流好像在这场改革大潮中碎了。“开放对于一种文化的变迁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对于弱势文化来说,开放绝非易事”。著名学者杜维明曾经指出,“市场经济是可以肯定的,但一个市场化的社会却是糟糕的。因为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也借此机会通过市场体制得以正当化。如今,我们生活的社会已经渐渐失去了这种公共性的讨论和精神氛围,一种视个人私有利益的保护为人生终极目标的狭隘功利意识在社会各阶层顺理成章地蔓延开来”。“所有那些不能迅速兑换成现钱的事物……都势必逐渐遭人冷落,人心的天平向一面严重倾斜。既然一切都是根据眼前的利益来计算,集体也罢,个人也罢,都很难再继续维持对长远事物的关心……在社会生活的几乎每一个角落,你都会看到‘短期目标’的膨胀,看到这类目标如何一步步压倒和毁灭一个人、一个集体甚至一个地区的长远的生活”。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俗世奇人》是民俗,还是传奇?_津味-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汉武故事》作者考辨及汉武帝故事的文献整理-论文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