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试论鲁迅早期作品中的悲剧感

时间:2015-12-02  作者:鲍明晖

摘要:为大家所熟悉的鲁迅早期论文、散文和小说写作等早期作品涵盖了所有文体,富于形式上的创造力,奠定了他的文学史地位。由于早期也是鲁迅个人的危机阶段,这是一个带有点宿命味道的痛苦、挣扎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个过程,通过持续不断的对抗和冲突,鲁迅的写作同它的时代真正融合在一起。
论文关键词:鲁迅,作品,思想,悲剧

一 理想的破灭

鲁迅早期思想一度曾经十分激进,得益于新文化运动,具有一定的人道的、存在主义的色彩倾向。伴随着感情和理想的投入,它又具有理想主义色彩。

“西历纪元前四百八十年前,波斯王耳士大举侵希腊,斯巴达王黎河尼佗将市民三百,同盟军数千,扼温泉门(德尔摩比尔),敌由间道至,斯巴达将士殊死,全军歼焉,兵气萧来,鬼雄昼啸,迨浦军皆之役,大仇斯复,迄今读史,犹凛凛有生气也。我今掇其逸事,贻我青年。呜呼,世有不甘自下于巾帼之男子乎?必有掷笔而起者矣。译者无文,不足模拟其万一,噫!吾辱读者,吾辱达巴克之魂。”这段文字引自鲁迅1903年所著《斯达巴克之魂》的起始位置,其意义之深远不言而喻。可以说其中饱含着理想主义的色彩,然而在痛苦的现实环境下,生活和生命概念的负载者只能是愤怒、悲凉、哀痛和苦痛,鲁迅立足于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在吸收和消化尼采思想时,也受到其矛盾与消极方面的影响而形成自己的特点,明显带有理想色彩的意愿使他更加容易在挫败下产生幻灭感。

早期散文写作中鲁迅的精神救赎突出体现的是个人的悲剧性抗争。他“独自扛起黑暗的闸门”,希望“放他们到光明的地方去”。伽达默尔指出,“有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先于我们存在的语言,这一切构成我们无法摆脱的传统。”[1]鲁迅写到:“我现在住在一条小胡同里,这里有所为土车者,每月收几吊钱,将煤灰之类搬出去。搬出去怎么办呢?就堆在街道上,这街就每日增高。有几所老房子,只有一半露在街上的,就正在豫告者别的房屋的将来。我不知道什么缘故,见了这些人家,就像看见了中国人的历史。”“姓名我忘记了,总之是一个明末的遗民,他曾将自己的书斋题作‘活埋庵’。谁料现在的北京的人家,都在建造活埋庵,还要自己拿出建造费。都想来堆在道路上,将所有的人家完全活埋下去。”[2]与这种历史的重负造成的“活埋庵”感相对,当时中国政治的黑暗则往往使人陷于“死地”,两者共同之处是“使我们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历史作为文化载体,往往是启蒙者解构的对象。中国是世界上记史最完整的国家之一,这在一方面体现出这个国家顽强的记史精神,另一方面,由于史官的存在,作为智识记忆的历史文本反而使本原历史呈现残缺。它也使以鲁迅等思想者能够在历史文本中看出非历史性永恒观念的存在。

二 绝望的抗争

鲁迅自己叙述“那时是自以为活不长的,而从未想到竟活到现在。”死亡的阴影使他一直对生命本身进行思考。冯雪峰回忆说,“无论怎样,病却总在威胁他,只有从这儿来的阴影,总在向他窥视,乘他不备而侵袭他的心情。当他愉快的谈着,说他在计划着什么工作的时候,有时忽然脸色会阴沉起来,一会儿不说一句话。我以为这无疑就是他不提防而意识到这个阴影了。”[3]如果生命是个过程,存在着开头与结尾,在偶然性与必然性的挣扎中,每一希望都面临着绝望的可能。这是人的悲剧所在,所以尤其是人对生的意识觉醒后,面对死亡的抉择使他更加清醒于自我生命的悲剧意义。在现代科学理性面前,上帝和众神的离去使时空呈现出破碎的面貌,分裂开来,每一刻都成为荒谬的“现在”。这种时间的分割方式使时空变得虚无缥缈。流走与停滞在概念上的意义值得怀疑。鲁迅在分裂中思考生命的意义,就只有走到终极端点——生与死——进行审视,这其中包括:生的希望和希望的死。这种希望与绝望存在于时空中,但又因时空的虚幻也显出存在的荒谬。他说,“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着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复仇。而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的添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着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然而,就是如此,陆续的耗尽了我的青春。”鲁迅对这种状态引译了裴多芬的一句诗,“希望之与绝望,正与虚妄相同”,清楚的表明了这种疲倦而无能为力的态度。鲁迅笔下众多“孤独者”形象是其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结果,他们的身上都体现出了“绝望的抗争”精神。鲁迅的作品是为别人即“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和“正做着好梦的青年”的,因此,必须为“别人设想”,“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 [4],他有意识地将自己太过绝望的真实思想有所压抑、藏匿,或者说是鲁迅试图从自己灵魂深处的“绝望”中挣扎出来的一种努力,即鲁迅思想中及其作品中时刻存在着对“绝望”的反抗。

鲁迅的理想与现实的遥远距离,使他对自己生命中的一切探寻产生怀疑,一切的终极性的不可探知,生存的意义显得荒谬,而死亡之于生存亦同样荒谬。在鲁迅那里自然也缺乏了答案。悲剧在于,没有拾起的理由,同时又缺乏放弃的勇气。希望虽然虚无但却又并未完全绝望,使他只能呐喊又不断觉得彷徨。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希望、绝望与虚妄在鲁迅的意念中交替显现出反复交战、挣扎不已的印痕。这种矛盾体的结合使鲁迅的生命显现出断裂的性质,但又产生出多样的色彩,构成了鲁迅创作中最辉煌的生命时期。

鲁迅的悲剧在于,他的希望与绝望与历史已经脱离,归结在人类的来处与去处,但作为肉身存在的鲁迅却执著于现实的探寻,拒绝了历史之外的彼岸的救护。在可考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他基本抛弃了生存和死亡对他构成的理性威胁,一直拒绝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做答,只用现实的自我加紧与现实的对抗或妥协,以此来消磨精神的空虚和恐惧。但在他的文章中又时常流露出因此而产生的痛苦与困惑,这种以肉身拚搏所造成的假象纵然欺骗了意识理性,但终究无法阻止非理性在理性中的攻伐。鲁迅的个体悲剧是人类英雄主义情结的一个缩影,拒绝了上帝的救赎,独自扛起黑暗的闸门,顽强对抗来自虚无的攻伐。这也使鲁迅的生命无法在安静中生存,因为每一停止都会带来无法忍受的痛苦。许广平先生回忆说“经常见到他一个人躺在外面的凉台上,一个接一根的抽烟,有时海婴见到了,就也躺下来,一言不发。”“难过了,就叫起来,象暗夜的狼。”[5] 他不断的写作、战斗,终究清醒后就无法在躲避这个问题的追赶。他在历史之中看到了历史之外的希望与绝望,但无法脱离现世的肉身迫使他对这种希望与绝望又无处可放,只能背负着生存与死亡、孤独与寂寞这沉重的十字架独自游离。他无法在此世找到答案,精神存在又被自己拒绝于历史之外。这注定了精神只能背负着沉重的肉身无家可归。这样,他的精神家园丧失了,但又无路可见,也不肯或不能“痛苦而返”,因在于只能彷徨徘徊。他的文字看去也杂七杂八,充满了破碎,没有根基。他的生命却因其现世存在方式而在文字中生存了部分,而这文字也保留了他思维中非历史性的思考与探索,所以,文字中的和文字后的内容也成为研究鲁迅的一种可能。

三 寻找又失去

鲁迅是一个不断地寻找目标的思想者,这是鲁迅生气的所在。为大家所熟悉的鲁迅早期论文、散文和小说写作等早期作品涵盖了所有文体,富于形式上的创造力,奠定了他的文学史地位。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试论刘勰对文学理论的贡献—《文心雕龙》札记
下一篇论文:从《废都》与《红楼梦》和《金瓶梅》的比较来看文学作品的回归性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