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在孩子习惯养成中,作息习惯的形成是最困难的。孩子太小,精力充沛,只要你不阻止,玩到半夜他也不会自己睡觉。所以,我在他睡觉问题上也是伤透脑筋。后来看打他对学校的小红花很重视,我就和他商量:在家也给他奖小红花,只是增加了小黑花(对不按时作息的惩罚),结果他的反应很激烈,他非常讨厌黑色,所以会比较注意按作息表休息。
第三,好性格是孩子快乐生活的重要保证。
前面已经说过,我希望孩子每天都能快乐的生活,到现在为止,我对孩子的心态很满意,我看到儿子每天都是快乐的背着书包来来回回,周围的人们这样评价他:他似乎永远是高兴和快乐的,听到他在楼下的笑声连我们也想笑了。
孩子良好的性格特质来自于家长及良好的家庭氛围,孩子的天性是纯真无邪的,父母无休止的斥责和唠叨会使孩子自卑,容易表现得烦躁不安;平和的父母容易与孩子建立和谐稳定的亲子关系。近日,一位家长谈到一件事。一天要吃晚饭了,8岁的儿子却说:“我不想吃饭,只想吃羊肉串!”妈妈说:“不行,饭做好了,不能吃那个!”孩子仍坚持要吃,爸爸说:“羊肉串不卫生,就不能吃;不好好吃饭我揍你!”于是,孩子大哭。奶奶说:“乖乖别哭!吃个羊肉串怕啥?奶奶给你钱!”爷爷说:“你俩跟孩子发什么火?走,爷爷带你吃羊肉串去!”父母的“教育”都无济于事了。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
从这个实例可以看出,无论是父母对孩子强制命令而造成的亲子关系的对立,还是老人缺乏原则地对孩子的迁就,都犯了同一个毛病,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家长被孩子所控制了;家长面对孩子的教育,或愤怒,或无奈,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也是一种艺术,家庭成员要有一致的目标,对待孩子的要求要达成共识。我自认为在孩子教育中,我花在孩子性格培养上的时间要多于学习指导的时间,一方面注重与孩子的交流,另一方面就是仔细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多交流的确可以发现孩子内心状态,例如,孩子在学校高兴了,说话的语气就会轻快流畅;孩子不高兴时,声音低沉,说话的兴致不是很高等等。同时交流又可以提供给孩子坏情绪的宣泄机会,不经意间帮助孩子调整了情绪。我们经常可以在交流中发现孩子接触哪些人,做过些什么,做得怎么样等,必要时我们帮助孩子正确判断是非,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交流中解决这些问题比讲大道理有效的多,而且交流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在放学、上街的路上,在睡觉前、在饭前-------无需刻意摆开架势。
我十分关注孩子的心情,首先我希望孩子的每天都有个好心情(不管其家庭生活条件优劣)。为了了解孩子的心情,我还设计了一棵“心情树”,即在卡纸上画一棵“大树”,让孩子每天根据自己的心情,贴上一片树叶(如果今天的心情好,就贴一片绿叶,心情不好就贴黄叶)。这样就可以及时了解沟通,让孩子能由“一个快乐变成两个快乐”,或由“一个烦恼变成半个烦恼”。因为好的情绪可以调动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情绪愉悦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学习中亦如此(生活中的事例)。
另外在对孩子日常行为的观察中,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观察孩子对周围承认或来访客人的态度,积极健康的孩子会自然和人们交谈或打招呼,不会有胆怯或过分腼腆羞涩的样子;与成人间的交往可以体现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二是要观察孩子与同伴玩耍的过程,观察中你可以发现孩子合作行为,可以发现孩子是否合群,还可以发现孩子交往的能力等等,其实孩子之间的交往是孩子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只要用心仔细的观察和了解,你就会清楚自己的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和引导。
和在座的每一个父母一样,在孩子的教育中,我经常会感到不安和矛盾,但我始终相信:爱孩子要爱得深沉,爱得高远。只要用心呵护,孩子能够体会,而且他会独特的方式回报父母给与他的爱,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我们的宝宝健康快乐的成长!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