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
关键词: 提出问题 鼓励引导 培养善问
前不久,《中国教育报》上登出这样一篇文章,大意是一位教学能手在京举行了一堂公开课。教师讲得兴致勃勃,学生回答问题非常踊跃,课堂气氛相当热烈。课后,国内一些内行人士征求国外几位资深教育专家的意见,没想到几位外国专家一脸困惑,反问:“整节课上几乎没有一个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让学生干什么来了?”
这话问得好,问到了点子上。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论文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古今中外,那些真正在科学、艺术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如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钱学森、华罗庚……他们当中有哪一位是不能提出自己的问题,而只知道回答、解决别人的问题的人呢?没有。他们都有着某些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条条框框,不满足于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而是善于从现实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一步探索,最终解决问题。
因此,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使他们养成深思善问、勇于探究的学习品质,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鼓励学生“敢问”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又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知识面较窄,害怕答错、怕羞的心理又使他们不敢提问。那么,学生内心强烈的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将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学中我努力为孩子们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孩子们之间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满腔热情的鼓励孩子们敢说敢想的积极性:说错了允许重说;说得不完整时可以想好了再补充;即便是提出的问题幼稚可笑,或是漫无边际,甚至离题万里,我们都不可以轻易否定,应耐心的提示孩子换个角度再想想。有时,学生提的问题会超出我的知识范围,我放下“师道尊严”,不会因学生的质疑不高兴,不予理睬,我会赞扬学生“你真会提问题”“你提的问题真有水平”“这个问题真精彩”。在我的赞扬和鼓励中,学生们尝到了“甜头”。上课时,学生们没有胆怯心理,有问题就大胆提出。
二、引导学生“会问”
教学中,我发现为学生提供的素材或信息或是比较丰富,或是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或是以已有经验为起点,或是较有挑战性时,非常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提出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我或是借助挂图,或是讲个故事,或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只为他们提供数据信息,让他们通过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等形式,小学教育教学论文经历搜集信息、感受信息的过程,引导学生想一想:“根据信息,你会解决哪些问题呢?”或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在老师有鼓动性的问题引导下,学生都会提出有各自特点的问题的。
需要注意的是,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有所选择,灵活处理:对于比较简单的或是与本节课的内容无关的老问题,可以让学生自问自答或相互问答,一点即过;对于突出本节课重点、要点、难点的新问题,要把它板书出来,重点讨论解决;对于那种也是新问题,然而与本节内容无关,或是比较复杂然而目前又不学习的问题,可以板书在黑板旁边,鼓励孩子们课下研究。这样处理层次清楚,有轻有重,有缓有急,而且既解决了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又培养了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同时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使学生心理上获得满足。
三、培养学生“善问”
要想让孩子善于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关键是教师的引导。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孩子们善于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抓本质的东西,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善于从多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孩子们善于从同伴的提问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要善于向同伴学习,学习同伴优秀的思维品质,学习同伴敢于提问、善于思考的学习态度,使孩子们之间互相受到启发,一同进步,共同发展。
质疑课题,是培养学生善问的一种方法。例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由学生谈话引出百分数,进而让学生找出表示百分数后再揭题,然后针对课题指导学生质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知道什么?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