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思维与动机——创造力具有可教育性的心理学阐释

时间:2016-04-29  作者:佚名
  此外,人的个性倾向除了对动机具有导向和支配作用外,还与个体创造力的发展高度相关。“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特尔曼从1921年起对智商在135以上的1528名超长儿童的成材情况进行了跟踪研究。30年以后,他从研究对象中选出800名男性,就其中成就最大的20%和成就最小的20%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者的明显差异不在乎智力水平,而在乎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格。”[9]正是这良好的人格构成了创造力的内核,引导着创造的方向。

 

诚然,推动创造活动展开的正是这些优秀的个性品质,而那些消极的个性倾向则会阻碍创造的进行。但很不幸的是“一般人均以既定的生活目标在人生轨道上运行,其中许多有助于创造的个性特征,或被社会拒绝,或被群体排斥,于是就只剩下了被社会接纳的那部分个人特征,而这恰恰不能很好的使个体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尽管从理论上可以说,创造力人皆具有,而现实生活中未必如此!”[10]正是如此,则需要一种外在力量来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品质的提升和人格的健全,进而激发受教育者的创造力,而它便是教育。

个性具有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无论是个性心理特征,还是个性倾向,都是在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它会随着人的生理、心理的不断成熟,环境和教育的外界影响而相应浮动,个性在其形成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就决定了个性具有可塑性。而这种可塑性为动机的强化进而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第三,情感。一切创造活动总是伴随着丰富而强烈的情感,dijkstra 优化“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11]。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情感的“一个十分突出的功能便是情感的动力功能,即情感对个体行为活动所具有的增力或减力效能”[12]。情感一旦与正确的价值观、崇高的理想连在一起,就会升华为事业心,这种事业心将进一步深化创造动机、激发创造欲望、推动创造过程,最终生成创造成果。

情感不完全是本能的,具有社会性,它是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所以,情感是可以而且应该可以调节和陶冶的,这就是情感的优化。比如心理咨询,就是借助于心理医生的开导,来调整和优化咨询者的内心情感的过程。从这个层面讲,情感也是影响动机和创造的又一因素。

综上所述,思维和动机两个层面的变化与和发展为创造力的教育和开发提供了心理学依据,从而肯定了创造力可以通过教育手段获得提高的可能性即创造力具有可教育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创造教育也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然而创造力的发展并非教育的必然结果,它需要以教育为依托,同时又要受到人的生理、心理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教育的确是创造力发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条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对创造力是否具有可教育性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科学、全面地了解创造力的发生机制,掌握创造力的本质和规律,同时还能使教育者从不同侧面、不同水平、不同层次上去认识创造力这个复杂的心理结构体系,尽可能地去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把创造力的培养变得具有可操作性,以便为教育途径选择与确立、培养模式构建与施行提供借鉴,进而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创造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最终促使人类创造力的发展从自发走向自觉。


参考文献:
[1] 唐智松.可教性:教育的生理学透视[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9(4):18-21.
[2] 于德弘,陆根书.论创造与创造力开发[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4):82-89.
[3] 游敏惠,刘秀伦.大学生创造力培养与开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96.
[4] 宋文红等.现代创造教育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247.
[6] 张蓁.论创造动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94-99.
[7] 马斯洛著.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53.
[8] 鲁克成.创造心理与技法[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
[9] 刘嫦娥.从人格与创造力的关系看创造性人才的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30:116-118.
[10] 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50.
[11] 列宁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55.
[12] 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95.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塑造校园感恩文化培育德智双馨人才
下一篇论文:试论心理素质提升课的建设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素质教育论文
最新素质教育论文
读者推荐的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