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贫困大学生问题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对贫困大学生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简述了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分析了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方案,不仅要进行物质资助,更要重视精神资助。
[论文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脱贫;
一、几个概念的界定
贫困,针对在校大学生从大的范畴来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贫困,另一类是精神贫困。物质贫困,众所周知,指的是在校大学生基本的生活费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费标准,且无力交纳学费以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它产生的根源以及解决的措施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到目前为止精神贫困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更别说探讨它产生的根源以及解决它的方法。精神贫困指的是思想观念有问题,考虑问题不全面,轻则导致心理不健康,重则引起心理疾病。
所谓贫困大学生,是指那些在生活和学习上没有获得家庭和社会基本经济保障的大学生。一是上学时负担不了学校规定缴纳的各项费用;二是上学后缺乏维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二者有其一者,则为贫困生;二者皆具有者为特困生。
为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教师论文目前各高校都在通过多种渠道建立了一个以“奖、贷、助、补、减、免”等为主体的资助体系。学校和社会在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还应该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贫困。由于这一校园里的“特殊群体”在特定的成长环境、特殊的成长经历中受到错综复杂的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影响,使贫困生的心理素质凸显出了极大的负面效应。近年来,随着一些贫困生自杀、家长内疚自尽事件的频频发生,这一问题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二、贫困大学生普遍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比起一般同学,除了肩负着沉重的学习压力,贫困大学生还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困难的压力。周围同学对贫困大学生评头论足,认为他们既然拿了国家的资助,就不能买衣服一类与学习无关的东西,有意无意地说一些贫困生的话题。同学之间的相互攀比,贫困生因为同学之间显著的贫富差距而自卑,心理失衡,精神压抑。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成长起点,面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学生,贫困生面临的挑战更大,在巨大的反差里深深的失落感使贫困生一步步走向了自闭。当贫困生毕业后,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贫困大学生都是死读书,性格比较内向,孤僻的精神上的弱势群体,缺乏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面对日益膨胀的就业大军,社会的偏见……一连串想象中的压力让贫困生处在极度惶恐与迷茫中,走不出思维的“怪圈”,自己陷入极大的痛苦中,对所有的事都感到心有力而力不足。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