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试论心理素质提升课的建设

时间:2016-04-29  作者:周章毅

摘要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人生事业的成败及是否产生幸福感。如何较快和有效地大面积促成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成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课题。本文对此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进行到了积极探索,作出有益探讨,强调了课堂行为训练的特别意义。
论文关键词:心理素质,提升,研究

一、目标设定

心理素质最终只能从个体行为来观察和评定。因此,课程目标指向了个体行为训练。这也恰恰是其他心理学类课程的弱项,是本课应加以探讨解决的主攻方向。

目标由需要决定,由条件限定。

从需要看,有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两个制约因素。

在个体需要方面,当代大学生处于青春末期,青春期的激荡所带来的自我冲突依然存在,使他们的内心充满各种不协调的关系。如感知与思维的矛盾,想象与现实判断力的矛盾,理性认知与情绪调控的矛盾,过去与现在的矛盾,内部行为与外部行为的矛盾,等等。他们企盼着能够走向协调、统一,从而使自己的行为更加有力,达到自主自信的成长目标。

在社会需要方面,比较一致的需求是:有自知之明,知行统一,有责任心,有专注力,能协调人际关系,有团队精神,适应力强。

明确了上述需要,还不能直接变成课程目标。课程目标还受到行课条件的制约。

从行课条件看,一是课时限制。如果将需要进行训练的要求都转为课程目标,在现有课时内不可能完成。因而,目标只能适应课时的限定来考虑。第二,行课场地的限制。心理素质的全面训练需要的场地条件较高,目前暂时不能满足。因此,目标设定也要考虑这一因素。第三,教师人数的限制。进行这类素质训练,如果参加人数超过30人,主持课程的教师就需要增加现场助教人员。但目前的教学管理尚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目前是一课一教师。而选课学生都超过30人。

综合上述需要和条件,我们最终将课程目标设定为:通过课程训练,形成自知自信,懂得情绪调节方法,有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体精神,以通用性高适应力为核心的基本心理素质结构。

二、内容设计

综合各方情况和课程实施中的经验,本课内容结构为第一章提高思维弹性,第二章提升自我意识水平,第三章提升人际交往基本能力,第四章提升团体协调力,第五章提升情绪管理能力,第六章提升压力管理能力,第七章提升意志力,第八章提升适应力。

课程设计形成如下特点:

1、 坚持中道

一些类似的心理素质课或成功学课程,为了矫正当前学生中存在的某些偏向,如自卑、没有理想、没有斗志、情绪冲动等,往往矫枉过正地进行单向度的激励。但我们认为,这种处理或许可以收一时的激昂之效,在一些单项目的培训中是可行的。但从心理素质训练目标来看,不能均衡提升基本素质。因此,我们坚持遵循现实生活的规律,不走极端,坚持中道,练就均衡的基本素质。比如,在自我意识的成长方面,我们既设计如何客观地认识自我,也设计如何提升自我评价;既设计如何提升自信,也设计如何面对自卑,从而保持自信与自谦的平衡。

2、 突出重点,增加课堂训练效果

由于课时有限,一些内容不设计会使课程单薄,设计了又没时间训练。这部分内容我们就采取纳入课程内容中,但不再课堂上重点训练,素质教育论文教给学生练习方法,由学生在课后练习的方式来处理。同时,这样处理又达到了突出重点,强化训练实效,避免蜻蜓点水,不痛不痒的弊端的目的。如当前自信与自卑问题,人际交往能力问题在学生中较突出,我们就将这两方面的能力训练作为重点,给以训练项目和时间的倾斜,使学生得到切实的锤炼。而专注力训练费时较长,课堂上不能很好完成训练,我们就只在课堂作训练指导和方法体验,练习时间就安排在课后由学生自行练习。

3、 坚持培养弹性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的高低有一个指标是“弹性”,类似于人们说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但这一点常常被许多类似课程忽略。我们认为,弹性训练应是所有心理素质训练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之一。比如,在自信与自卑的训练中,我们既以自信为基本点,又以意识到人类的自卑为位移点,培养其自谦的素质,最终达到自信与自谦相结合的弹性素质目标。又如在人际交往能力训练中,以我为主和以客为主构成基本点和位移点关系,使学生得到既能主动带领又能被动跟随,能进能退的素质培养。

4、 虚拟课堂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与现实生活相比,课堂中的内容设计多具有虚拟性,即主观设计性。与现实生活相比,总有一段距离。如果设计不当,就会出现课内似有所得,课后不知何用的弊端。所以,为了防止此类弊端,促进课堂习得技能向现实生活能力转化,在课程使用材料、情境设计和技能设计上,尽量从现实生活取材和考虑实用性,缩短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同时尽量安排时作训练,加快课堂技能向生活能力的转化。例如对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不仅课堂内模拟训练,还安排学生在校内实地采访,训练其技能的迁移能力。

三、训练方法

设计教学方法最主要的依据是个体心理行为的转化规律和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个体心理外化为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直接动力来自动机。动机受个体的需要,感觉,想象,认识水平,情绪,情境因素和行为本身与心理互动的影响。为此,我们利用多种材料和方法,从感知、想象、认知、情绪及人际互动多方位扰动其动机,促成心理素质的重构和行为转化。比如,有讨论,阅读感悟,心理游戏,行为训练,艺术启迪,实景操作等。关键在把握学生心理承受力与训练的量的进度关系。这是课堂授课技术与教练技术的综合运用。

起初,我们采用直接的,对自我挑战性较强的行为训练方法进行训练。本以为当代学生都喜欢挑战性强的活动(这种活动对心理的触动较大,效果较强)。结果发现,那只是他们的一种理想和说法,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当同学们尝试了行为训练的滋味后,一部分同学就退却了。出现部分同学借故请假的现象。在后来的总结中,部分同学提出,有些训练来得太快,心理没准备好;有的训练对“自尊心”挑战太大,害怕“丢脸”等。于是,我们做了改进。按照心理行为转化规律与学生心理承受力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安排,由浅入深,由静态到动态,由正面引导到自我挑战逐渐锤炼,效果很好。同学们都能被触动,而且朝向积极方面转化,都在不同程度上重整了自己的心理结构,行为也得到改善。如一位毕业生说:“我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认识自己,缺乏一定的自信,因此和人接触显得过于腼腆。上了心理素质提升课后,我明白了自己有些自卑的缺点,而且充分了解了自己的性格特征,抛弃了消极的思想态度,转而积极挖掘自己积极的一面,慢慢找到了自己心理的平衡点,从而变得越来越自信。------而在实际生活中,我的这一转变也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好的影响。因为我的心理稳定了,平衡了,也就没有烦躁,比以前更为开朗,朋友渐渐多起来。我开始随时保持乐观、开朗、随和的态度,交友的范围逐渐在扩大。而从朋友身上我又学到很多,困难时朋友的帮助也让我感到欣慰,我开始从我情绪的奴隶成为它的主人。----”(摘自环境工程03级学生的自我总结)这就是从调整心理平衡,整合心理资源,提升心理素质(如这位同学的自信心),到泛化到行为改善的实际效果。

四、效果评定

对课程效果的评定,我们注意到这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评定系统。

从效果的时间长度看,可区分为两个层次:

1、 时效,即课堂上当时显现出的效果。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思维与动机——创造力具有可教育性的心理学阐释
下一篇论文:论英语学科的素质教育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素质教育论文
最新素质教育论文
读者推荐的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