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这种问答句句式,内容通俗晓畅,音节铿锵,新颖醒目;《白马篇》“宿昔秉良弓,楛失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作者运用铺陈手法意在表现诗人自己“甘心赴国忧”远大抱负。
3、二曹诗歌的一致性
①题材的相似度
前面二曹诗歌分析中已将二人诗歌分类,可以看出,虽然哀鸣诗、惜民诗、游仙诗、游宴诗和思慕诗几乎囊括了诗歌抒情的各个方面,但也可以断定曹丕和曹植在题材的方向的一致性,甚至侧重方面也是一样的,都偏向于哀鸣诗、惜民诗和游宴诗三方面。究其原因,这是曹丕和曹植的社会地位和环境所决定的。
②对《古诗十九首》的传承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五言抒情诗的成熟。在此之前,《诗经》是文学的最高范本。曹丕和曹植的《诗经》修养很好,他们所创作的一系列名篇是《诗经》以来四言诗的又一高峰。在他们作品里,不仅有大量的《诗经》原型意象,如曹植《杂诗》中“北林”的意象就来自《诗经·秦风·晨风》:“鹆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二曹不仅化用《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的意象与语句,而且作为大力创作五言诗的诗人,二曹对《古诗十九首》的传承痕迹更为明显,但是又有新的发展。下面列举一二:
《古诗》十九首
|
曹丕、曹植诗
|
比对结果
|
白露沾野草(《明月皎夜光》)
|
白露沾我赏(曹丕《杂诗》其一)
|
从客体到主体
|
忧愁不能寐(《明月何皎皎》)
|
展转不能寐(曹丕《杂诗》其一)
|
从单纯抒情到通感表达
|
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
|
人生不满百(曹植《游仙》)
|
从写实到抽象
|
人生非金石(《回车驾言迈》)
|
自顾非金石(曹植《赠丁仪王粲》)
|
从普遍感受到主体感受
|
被服紈与素(《驱车上东门》)
|
裁缝紈与素(曹植《浮萍篇》)
|
后者的表达角度更为丰富
|
人生寄一世(《今日良宴会》)
|
人生处一世(曹植《赠白马王彪》)
|
后者炼字更为巧妙
|
③对乐府诗歌的继承
建安文人对乐府民歌普遍重视,善于向民歌学习,这体现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上。曹丕的诗歌四、五十首,乐府诗歌占一半以上。他的诗歌取材于“阎里小事”,民歌倾向最为明显。曹植的乐府诗虽然少,但也对乐府诗歌有所继承。他很注意从民歌中吸收营养,例如《美女篇》就是他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创作的。
首先他们的诗歌都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喜描写生活中所见所闻和真情实感。其次,二曹都积极学习乐府民歌质朴、率直的语言,如《江南》、《上邪》、《妇病行》诸诗语言或质朴无华,或清新率直。曹丕的乐府诗在语言风格上非常接近汉乐府民歌,如《陌上桑》、《钓竿行》、《上留田行》、《燕歌行》等诗篇的语言都明显带有民歌化的特征。钟嵘《诗品》评其诗曰:“百余篇率皆鄙质如理语。”与这有很大的关系。更甚者,他的有些诗中还直接采用乐府中的诗句,如《艳歌何尝行》中“但当饮醇酒,炙肥牛”,出自古辞《西门行》。又“上惭仓浪之天,下顾黄口小儿”,出自古辞《东门行》而略有改变。正如余冠英在《三曹诗选·前言》中所言:“民歌化是建安诗的一大特征,这个特征在曹王的诗里特别显着。”。
曹植的词采亦有不少向乐府民歌学习的痕迹。最明显的是其《美女篇》,此诗与古辞《陌上桑》加以比较就可看出,两篇作品不仅描写的内容相似,而且风格情调也很相近。另外,他的其它作品也不乏与汉乐府民歌语言风格接近的诗句。如“拔剑削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野田黄雀行》);“本是朔方士,今为吴越民。行行将复行,去去适西秦(《门有万里客》)等等。所以余冠英在《三曹诗选·前言》里说:“民歌像清泉流过花园似的浸润着曹植的诗篇。”章新建说:“在诗歌创作上,曹植比曹操、曹丕更加注意乐府民歌语言的加工和提炼,因而他的诗描写更为细致饱满,形象更为具体生动,抒情气氛更加浓厚。”
4、略谈二曹的诗歌成就
锺嵘曾经说:“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对曹植赞道极点。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协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现存的诗歌九十余首,其中六十多首诗五言诗。曹植的诗歌不仅有自己的特点,而且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的诗歌历来就被人津津乐道,对后代文人五言诗的创作有很多影响。陈祖美认为曹植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不在于他那些描摹外部世界,给后代留下了一些时代灾难的影像的作品所显示的认识价值,而在于它内心世界时迸发出的精神力量;不再与思想多么进步,理想多么远大,而在于他的思想善于凭借文学的彩翼翱翔。”
诗歌历来各有其格,不能简单的定位谁为上品,谁为下品。曹植的诗歌为历代文学家和文论家所称道,但是这并不能否定曹丕的诗歌成就及其诗史地位。首先曹丕的思慕诗打破了“建安风骨”的咏志模式。在曹操引领的一辈文豪中,包括曹植,大多都形成了有“建安风骨”之气“歌以咏志”的咏志模式,以雄浑的气魄,古劲沧桑的情感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同样是“歌以咏志”,曹丕打破了“建安风骨”的咏志模式,通过描写异乡之人和思妇的离愁别绪,缠绵深婉,细腻入微地表现自己的人生际遇和情怀。曹操是乱世英雄,所抒之情大都是与历史使命感和平定天下的抱负有关,曹丕却更努力于个人情感的表达。他敏感而多情,在重宾欢坐的宴会上,他会突然体会到“乐极哀情来,寮亮催肝心”(《善哉行》);而琴瑟满堂,女娥长歌时,他又会因“为乐常苦迟”(《大墙上蒿行》)而心悲;同样,日暖花开,谷水潺湲的自然景物,给他带来的却是“月盈则冲,华不再繁”(《丹霞蔽日行》)的忧虑。 6/10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