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曹丕、曹植诗歌比较—兼论二曹诗史地位的形成_原因探究-论文网

时间:2015-03-24  作者:李戈戈
这时候曹丕的个性特点,是在长久的政治斗争中历练了出的一种平稳严谨的性格特征。他为人小心谨慎,广结善缘,少言寡语,表现在他的诗歌上就是不言具体事物,抽象而朦胧。而曹植个性张扬,不拘小节,有些恃宠而骄。徐公持先生的《魏晋文学史》在论述曹植在立嫡之争中失败的原因时说:“他主要败于自己的性格作风。曹植作为一位天才文人,性格热情外向,作风简易放达……喜交友、好表现、善谈论……然而曹植性格的弱点也与此相连:他热情率真而欠深沉;擅于言论而拙于任事;长于表现而短于实际能力。”。但是这表现在文章上,却是诗歌“骨气”的内在条件。曹丕任情,曹植任性,则成为他们是诗歌风格差异的主观原因。其次,曹丕和曹植既是敌人又是兄弟的关系,使二人的诗歌情感基调走向进退两难的困境,曹丕因此才会有那么哀怨,曹植也只能叹声无奈。二人地位的沉浮与变迁对曹丕、曹植的诗风影响十分大,特别是曹植,辗转在政治的斗争中身心备受伤害,致使诗风前后转变很大,但也间接性地成就了曹植在文学上的地位。

③政治斗争对文评家的影响

政治斗争也影响了文评家对二曹的伦理判断,如刘勰《文心雕龙》所言:“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胡应麟《诗籔》“子桓‘去去勿复陈,客子常畏人’等句,诗流率短其才……他如《黎阳》、《于谯》、《孟津》、《广陵》、《玄武》诸作,句格纵横,节奏缜密,殊有人主气象。高古不如魏武,宏瞻不及陈思,而斟酌二者,政得其中,过仲宣、公幹甚远,惜昭明皆置不录。”刘勰认为“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胡应麟说文帝“高古不如魏武,宏瞻不及陈思,而斟酌二者,政得其中”,这都说明政治是二曹诗史地位形成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而曹丕和曹植的人生命运变成了二人诗歌被品评的重要参照物。

2、古代文评家对“扬植抑丕”现象形成的影响

①“扬植抑丕”现象的发展和流变

刘勰所说“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中的“旧谈”和胡应麟所说“曹子建之于子桓,有仙凡之隔,而人称子建,不知有子桓,俗论大抵如此。”中的“俗论”即指“扬植抑丕”现象。

虽然“扬植抑丕”现象在南北朝时就已出现,并且许多文评家都谈到了这个问题,但第一个明确提出的是清代的王夫之,即《姜斋诗话》卷下所录:“钟嵘伸子建以抑子桓.。”从狭义上讲,“扬植抑丕”现象特指钟嵘对二曹的批评;从广义上讲,是指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在比较、评价曹丕和曹植时,普遍地同情曹植的遭遇、热爱和追捧他的诗歌,认为曹植的诗歌远在曹丕之上的特殊现象。

综论古代文评家对二曹诗史地位的批评,总的来说在推崇曹丕时位居其首的当数王夫之,推崇曹植之首的应是钟嵘。中国古代文评家们在批评曹丕、曹植的诗歌时都有自己的见解,在扬谁抑谁的问题有不同的立场。这些文评家的言论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

第一类,“扬植抑丕”。代表人物是钟嵘,典型言论有:

钟嵘《诗品》:“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三曹资料汇编》第99页)

钟嵘《诗品》:“魏文帝其源出于李陵颇有仲宣之体。则所计百许篇,率皆鄙直如偶语。惟‘西北有浮云’十余首,殊美瞻可翫,始见其工矣。不然,何以铨衡群彦,对扬厥弟者哉”。(《三曹资料汇编》第49页)

第二类,“扬丕抑植”。代表人物是王夫之,典型言论有:

王夫之《姜斋诗话》:“曹子建铺排整饰,立阶级以赚人升堂,用此致诸趋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纸挥毫,雷同一律。子桓精思逸韵,以绝人攀跻,故人不乐从,反为所掩。子建以是压倒阿兄,夺其名誉。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三曹资料汇编》72)

第三,对二曹诗歌皆推崇的文评家。以胡应麟为代表,典型言论有:

胡应麟《诗籔》:“每读子桓与季重书、陈思与德祖书,未尝不欷歔太息。想见风流好尚如斯,江河百代,岂偶然哉?”

“子桓《燕歌》二首,开千古妙境。子建天才绝出,逎七言独少大篇”(《三曹资料汇编》62-63)

根据这些文评家的言论及其立场,现将“扬植抑丕”现象的发展和流变总结如下:

时代

崇植的文评家

崇丕的文评家

二曹皆崇的文评家

“扬植抑丕”现象的发展与流变

魏晋

南北朝

刘勰

首次剖析二曹诗史地位的原因

曹植诗歌地位不可动摇的时代

钟嵘

赞曹植呼声最高

隋唐

五代

皎然

认为邺中七子,陈王最高

吕温

刘克庄

刘履

陈师道

认为曹丕自己没有做到“文气说”

陈严肖

认为曹丕缺乏帝王之度

王世贞

首次明确提出钟嵘对曹丕评价不公

曹丕诗歌美学价值再挖掘时代的到来

胡应麟

张溥

章新建认为其评价最公正

锺惺、

谭元春

许学夷

周履靖

陆时雍

吴淇

宝香山人

王夫之

赞曹丕呼声最高,比为天人

方东树

刘熙载

陈祚明

如表中所示,历代的文评家中“扬植抑丕”的居多,在建安文学到明代王世贞的出现一直保持着“扬植抑丕”诗史地位的决断,期间,钟嵘、锺惺、谭元春和宝香山人的批评极具代表性。而“扬丕抑植”的只有王世贞和王夫之二人,刘勰在评诗中首次探究了“扬植抑丕”的原因,王世贞明确对钟嵘将曹丕的诗歌列为下品感到不满,引发了文评家对以往文论的反思和质疑,到了王夫之,“扬丕抑植”达到了高峰。二者皆推崇的文评家也不多,胡应麟、周履靖、陆时雍和张溥四人比较有代表性。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辛亥革命:众语喧哗时代的平民化“交响乐”_叙事视角-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浅论《搜神记》中的神仙观_道教-论文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