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在中国传统伦理伦理的视域下,“道”观念和“德”观念最早是分开来讲的,具有不同的原始意义,并且其产生和发展演变的过程也不相同。本文就以“德”观念和“道”观念的产生以及发展演变过程为脉络,在探讨其生长过程的同时,对“德”观念和“道”观念进行探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这两种观念是怎样发生关系,并最终走到一起。
论文关键词:道,德,道,德,关系,探源
张岱年先生曾指出:“道德”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既是一个概念又指两个概念。把“道”和“德”分别看,“道”是人的一切行为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最高的准则;“德”是指德行、品德,是对合理的行为原则的具体体现。“道德”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则是指行为原则及其具体运用的总称。在中国传统伦理中尤其是在早期传统中,“道”和“德”最早就是分开来讲的。并且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德”观念的出现早于“道”观念。在出现之初,“德”观念与“道”观念的含义是不同的,这两种观念是如何产生和生长,并且最终发生关系的呢?本文围绕以上三方面的问题进行展开和探讨。
一、“德”观念的产生及其发展演变
“德”观念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同其它的文化现象一样,必然有一个发生演变的历史过程。我们要准确地把握“德”观念的原始意义及其发展演变就必须把它放在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中去考察。
“德”观念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观念,其产生当在原始社会。据古籍记载,“德”的观念可能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及传说中的五帝时期。如果说这是出于后人伪托的话,那么,从卜辞的考释和商书中的《盘庚》篇来看,“德”的观念在殷代已出现,当属可信。借助于思想观念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从文献资料中能够得知殷代已有“德”的观念。那么殷以前是否就有“德”观念?“德”的原始含义是什么?
研究先秦思想史的很多学者对“德”这一观念早有注意。李玄伯先生最早对“德”的原始含义进行揭示,他指出“德”字最初是“与图腾有关的生性”;随后斯维至先生进一步阐发这种思想,指出“德”为“氏族传统的习惯法”;刘泽华先生揭示出原始“德”是包括信仰、道德、政行、政策为一体的综合概念;李泽厚先生用氏族习惯法规来释义原始道德。从这些学者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殷以前是有“德”观念的,该观念产生于原始社会,与氏族有关,其内涵与今天所说的“德”不同。
把“德”观念放在一个历史的动态过程中进行考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巴新生先生,他把“德”观念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原始部族的图腾崇拜;殷商时期的上帝崇拜和祖先崇拜;西周君主的祭祀征伐、视察巡行即统治者的政行和春秋时期的道德观念即普遍的道德判断标准阶段。巴新生虽然从观念的角度把“德”的演变分为四个阶段,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但他并没有阐述“德”观念在每个阶段是怎样进行发展和演变到下一个阶段的,即对发展和演变的原因未作论述。
把“德”观念的原始含义解释为原始部族的图腾崇拜,在文献中可以找到佐证,如《国语·晋语》中有载司空季子语: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异类虽近,男女相及以生民也。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虽远,男女不相及,畏黩敬也。
同姓的人属于同一个氏族,有共同的图腾、共同的生活习惯和原始禁忌。“同德”同类,“异德”异类。这里“德”观念主要是指生活习惯、习俗和共有的图腾。也由此可见,最初的“德”观念是为同一氏族成员所共有的。这种风俗习惯、原始禁忌主要靠氏族成员的习惯法(不成文的氏族习惯法)来约束。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德”观念产生于原始社会和氏族相关当属可信。
氏族社会的发展,使得权利不断集中,图腾的父系化、个人化也使作为氏族成员共有的“德”观念转化为部落首领个人独有。这样“德”观念发生了转移,“与图腾有关的各种禁忌也集中到首领一个人身上,而一般人则不再实行这些禁忌,表示该图腾为首领一个人或一家所有,不再属于部落所有成员”。这时的“德”观念成为一种“王德”。因而在《尚书》中可以看到“桀德”、“文王德”的记载,“德”为王所独有。
前面已经提到文献可考的“德”观念在殷代存在是可信的,只是殷代是一个宗教祭祀活动盛行活跃的时代,王每事必卜,每日必占。过分的崇尚龟卜,完全听命于祖先上帝,所以相比较而言,“德”的观念便非常薄弱。或者说如同巴新生提到的“德”的第二个阶段,殷周时期的“德”观念已转化为祖先崇拜和上帝崇拜。是以王为首的贵族的一整套敬天尊祖的政治行为。
西周“德”观念的产生与天命的观念是相联系的。在天命观上西周对殷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继承了殷人至上神的观念,又用相当于殷人“帝”的观念的“天”取代了殷人的“帝”。同殷人对“帝”一样,周人对上天的这种权威也表现出了无限的敬畏和真切的笃信。但是周小邦取代了商这个大邦,用原来的天命观念是不能作解释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周的统治者提出了一种理论:接受、拥有天命是有条件的,这就是“德”,殷商的统治者没有“德”,因而失去了天命,西周的统治者有“德”,所以获得天命。要获得天命,就要以德配天。
因而,“德”观念在西周就非常发达。周人认为,“惟天不畀,不明厥德”(《尚书·多士》),即上天不会把天命给予昏昏庸庸、不明情势、安于现状、坐等一切之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能否获得天命,关键取决于一个国家、种群、君主有无德性。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