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曹丕、曹植诗歌比较—兼论二曹诗史地位的形成_原因探究-论文网

时间:2015-03-24  作者:李戈戈
这集中体现在以道德伦理评诗。在中国文化史上,由于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儒家的道德伦理的文化意识也渗透在人们的思维之中,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是非标准的价值取向。具体而言,对道德、权威的认同感和强烈的主体意识,使得中国式的文化思维具有明显的趋同性和普泛性,因此,在“三曹”诗歌乃至整个建安文学甚或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上都能看到它们的折射。“以道德伦理评诗”使人们用传统的道德标准将曹丕放到了道德的法庭上,将“七步诗”的传说扩大化,让人们越发同情曹植,认为曹植才德兼备,继承大统是天经地义的事,曹植的诗歌就走向了人们精神上的正统之路。事实上,在涉及伦理的争储风波上,无论是谁走向帝王宝座,都会留下篡位的骂名,只不过看谁来上演篡位闹剧,看谁来背负后人的指责而已。

②作家诗歌美学价值的再挖掘。

作家的美学价值是一个不断被发现的过程,这种揭示的历史也构建了作家的文学成就。这一点在曹丕的诗歌批评上体现的最为突出。从传统维度上说,大多数文论家的批评都是一种伦理论断。它限定了作家诗歌作品美学价值被认定的范畴,或者说,传统维度对诗作有所局限。然而,作为接受者来说,他对诗歌作品的批评有不仅仅限制在传统维度中。当时代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变化时,接受维度就与诗歌传统维度产生一定的偏差,随之,作家的美学价值就在时代的变化中,在接受维度中不断被发现、挖掘和改变。曹丕的诗歌之所以经历埋没、“扬植抑丕”、再到称赞、然后引起关注得到重新批评,就是他的诗歌的美学价值再挖掘的过程。

总结

曹丕、曹植兄弟都是建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后世评论家往往认为曹植的文学成就更高,形成文学史上颇有争议的“扬植抑丕”现象。但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明确指出,两兄弟文学史地位之高下,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二人政治斗争结果的影响。由古代文评家对二曹诗史地位批评的历史发展与流变可知,“扬植抑丕”现象是从魏晋之初开始一直贯穿于文学发展史的文学现象,只不过明代的王世贞和清代的王夫之提出了质疑,从此开启了曹丕诗歌美学价值再挖掘的时代。但是,“扬植抑丕”现象并没有因此而终结,对于我们今天对曹丕、曹植诗歌的认识提出了挑战。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研究后人对曹氏兄弟的接受历史,一方面可以从一个特定角度了解文学美学趣味的历史变迁和王夫之等个性批评家的独特美学追求,另一方面可以使我们队曹氏兄弟的文学艺术成就产生新的认识。同时还有助于认识影响一个作家文学史地位的复杂因素,从而保持对“文学史”的警惕。

目前对二曹诗史地位的现有研究成果不是很多,但是我有理由相信它会引起更多的人关注和探索。虽然二曹的诗歌风格仍能够沿用前人的论述,但随着环境的变化,二曹等诗人的作品将会呈现多元化的解读。当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熟练掌握相关问题客观而全面的历史资料和文学史料。三曹的文学资料首推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三曹资料汇编》,其内容详尽,是很好的参考资料;第二,谨慎选择研究方法。方法的选择会影响整个研究的成果、价值和意义,尽量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符合论题特点的研究方法;第三,不轻易妄下结论,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论点都要有根有据,特别是古代文学的研究更是要论据充分。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
2 河北师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三曹资料汇编[C].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2004.
3 余冠英选注.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三曹诗选[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79.
4 艺潭编辑部.建安文学研究文集[C].安徽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出版,1984.
5 梅安玲.汉魏六朝文学新论----拟代与赠答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6 刘逸生主编,赵福坛选注.曹魏父子诗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1984.
7 钟优民.曹植新探[M].安徽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出版,1984.
8 章新建.曹丕[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
9 陈庆元.三曹诗选评[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2.
10 王连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贰魏晋南北朝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6.
11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 [M].文学古籍刊行社出版,1957.
12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M].岳麓书社出版,2002.54.
13 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4.265.
14 曹丕.典论·自序[M].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C].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58.1089.
15 徐达.诗品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66.
16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C].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58.
17 张可礼.三曹年谱[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1983.
18 杨晨.三国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8.
19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4.
20 钟嵘.诗品[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0.
21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C].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8.
22 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2.
23 王大鹏.中国历代诗话选[C].岳麓书社出版,1985.
24 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99.
25 刘勰撰,文澜注.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78.
26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M].鲁迅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1.
27 胡应麟.诗薮(卷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79.3.
28 曹植.与杨德祖书[M] 李善注.文选[M].台北:艺文印书馆出版,1991.
29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1.11.
30 王燕.三曹神仙说态友友其游仙诗比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7.9卷第4期,27.
31 张争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三曹”文考证[J].平原大学学报.第24卷第6期.
32 陈修明.“三曹”诗风的演变与文学的自觉[J],科教文汇.2008.10下旬刊.
33 傅正义.“三曹”诗义比较论[J].求索.2003.4.
34 傅正义.“三曹”游仙诗比较论[J].求索.2004.5.
35 刘畅.曹丕对刘勰影响三论[J].淮阴师范学院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二十五卷.2003.1.
36 金国正.从诗与乐的关系看三曹诗歌[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7卷第一期.2006.1.
37 廖宏昌.刘勰论评三曹视角探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第4期.
38 王海青.鲁迅论“三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1卷第一期.2004.3.
39 张宇.论“三曹”诗歌的风格差异[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第27卷第四期. 2006.4.
40 董志全.论“三曹”与建安文学风气的形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4期.2006.7.
41 吴思增.论三曹对文人乐府诗的发展[J].前沿.2004年第4期.
42 张智慧.论三曹对五言诗发展做出的贡献[J].新余高专学报.第13卷第4期.2008.8.(43)李成林.论三曹乐府诗对两汉民间乐府的继承[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总第117期).
44 郭鹏.浅论三曹对诗经>的一些继承和发展[J]现代化人.2008.8.
45 杨桂枝.浅谈“三曹”诗歌的不同风格[J]希望月报.2007.8.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辛亥革命:众语喧哗时代的平民化“交响乐”_叙事视角-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浅论《搜神记》中的神仙观_道教-论文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