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曹丕、曹植诗歌比较—兼论二曹诗史地位的形成_原因探究-论文网

时间:2015-03-24  作者:李戈戈

论文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在比较、评价曹丕和曹植时,多是 “扬植抑丕”。本文从诗歌文本出发,结合诗歌背景,对二人诗歌的题材内容与艺术表达,包括诗歌语言、意境、体制和诗思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比较。肯定曹植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特点,也承认前人对曹丕诗歌“便娟婉约,能移人情”的定性。但不认同子恒诗歌“率皆鄙直如偶语”的判断,更不能接受曹丕“去植千里”的评价。二人各有千秋,子建在语言华美与风骨劲健方面独超众类,而子恒在意境营构与诗体创新上更胜一筹。在此基础上,以环境、作者和接受者为基点,三维立体探究“扬植抑丕”现象形成的原因。政治环境风云变幻、个人命运沉浮不定,是二曹诗歌特质与风格形成的根源。古代文学批评家作为接受者,其美学主张和评价标准决定了他们对二曹诗歌及其诗史地位的论断;因人生体验而认同与之有情感共鸣的诗歌和诗人;对生命的珍视使他们由于怜弱心理而将诗歌架上了道德的法庭。而文化传统和接受维度左右着文评家对二曹诗歌及其诗史地位的批评。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相互交织,促使了“扬植抑丕”的诗史地位的形成。
论文关键词:曹丕,曹植,诗歌比较,诗史地位,原因探究

前言

作为魏晋文学开山之斧的建安文学,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迎来了文学自觉的时代。其代表诗人曹丕、曹植都对文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在比较、评价曹丕和曹植时,多是“扬植抑丕”,即普遍地同情曹植的遭遇、热爱和追捧他的诗歌,认为曹植的诗歌远在曹丕之上。以钟嵘为代表,他在《诗品》中,把曹植的诗列为上品,认为曹植的作品位居建安诗人之首,将曹丕列为中品,说他的诗“所记百许篇,率皆鄙直如偶语。惟‘西北有浮云’十余首,殊美瞻可翫,始见其工矣。不然,何以铨衡群彦,对扬厥弟者哉?”。

又言:“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其对曹植诗歌的推崇可见一斑。

也有些文学批评家对这种看法提出了质疑。王世贞《艺苑厄言》云:“吾览锺记实《诗品》,折衷情文,裁量事代,可谓允矣。词亦奕奕发之。第所推源出于何者,恐未尽然。迈、凯、昉、约,滥居中品。至魏文不列乎上,曹公屈第乎下,尤为不公,少损连城之价。”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中说:“钟嵘莽许陈思以入室,取子桓此许篇制与相颉颃,则彼之为行尸视肉,宁顾问哉!”又在卷下写到:“曹子建铺排整饬,立阶级以赚人升堂,用此致诸趋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纸挥毫,雷同一律。子桓精思逸韵,以绝人攀跻,故人不乐从,反为所掩。子建以是压倒阿兄,夺其名誉。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给予了曹丕很高的评价。王世贞和王夫子也成为反对“扬植抑丕”现象呼声最高的文评家。

第三类文评家认识到了“扬植抑丕”现象并对其原因有所论述。其史上第一人当属刘勰,他在《文心雕龙·才略》篇提到:“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之后,刘克庄、胡应麟、钟惺、谭元春、吴淇和王夫之等人都对“扬植抑丕”现象形成的原因多多少少有所论及。

综论古代文评家对二曹诗史地位的评价,“扬植抑丕”现象的发展和流变是二曹诗史地位发展和变化的表象。然而,诗人的诗史地位是由其诗歌价值所决定的。因此本文从诗歌文本出发,结合诗歌背景,对二人诗歌的题材内容与艺术表达,包括诗歌语言、意境、体制和诗思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比较。肯定曹植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特点,也承认前人对曹丕诗歌“便娟婉约,能移人情”的定性。但不认同子恒诗歌“率皆鄙直如偶语”的判断,更不能接受曹丕“去植千里”的评价。在此基础上,以环境、作者和接受者为基点,三维立体探究“扬植抑丕”现象形成的原因。政治环境风云变幻、个人命运沉浮不定,是二曹诗歌特质与风格形成的根源。古代文学批评家作为接受者,其美学主张和评价标准决定了他们对二曹诗歌及其诗史地位的论断;因人生体验而认同与之有情感共鸣的诗歌和诗人;对生命的珍视使他们由于怜弱心理而将诗歌架上了道德的法庭。而文化传统和接受维度左右着文评家对二曹诗歌及其诗史地位的批评。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相互交织,促使了“扬植抑丕”的诗史地位的形成。

目前的学术研究,三曹诗歌比较的研究成果甚多,但大部分侧重于曹操与曹植的比较,曹丕与曹操、曹植的比较处于被忽略的位置。这是由于:第一,曹操与曹植在风格上有较多的相似点,而曹丕与他二人的风格差异较大,可比性较小;第二,多数古代文学批评家对曹植的诗歌极为推崇,曹丕的诗歌相比之下容易被人忽视;第三,曹植的诗歌广为传颂,影响力比较大。本文的意义就在于尽量客观而全面地对曹丕、曹植的诗歌进行系统地比较,以此来重新审视二曹的诗歌美学价值及其诗史地位。并在这个基础上,总结古代文评家对“扬植抑丕”现象的评价,洞悉其发展和流变,运用现代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系统地、深入地、客观地和总结式地探究“扬植抑丕”现象形成的原因。

一、二曹诗歌分析

1、二曹诗风概说

每个诗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创作环境与不同的诗歌题材中,所呈现的诗歌风格会多多少少有所差异。因此,诗人的诗歌风格应呈现出多样化的风貌。曹丕和曹植也是如此,但本文只就曹丕和曹植的典型风格作为比较的基点。

钟惺道:“文帝诗便婉娈细秀,有公子气,有文士气,不及老瞒远矣。然其风雅蕴藉,又非六朝人主所及。”清人沈徳潜评:“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与他的成长环境和自身性格有关,曹丕在诗歌史上流芳的,并不是豪情傲月之篇,而是《燕歌行》等便娟婉约之作。因此,曹丕的典型诗风应是“便娟婉约”。

与此同时,古代文学批评家对曹植的诗歌赞赏之情溢于言表。钟嵘言:“魏陈思王植,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桀然今古,卓而不群。”刘勰曰“观其体赡而律词,辞清而志显,应物掣巧,随便生趣,执辔有余,故能缓急而应节矣。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辛亥革命:众语喧哗时代的平民化“交响乐”_叙事视角-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浅论《搜神记》中的神仙观_道教-论文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