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干宝编撰志怪小说《搜神记》的目的是“发明神道之不巫”。其中对道教中的神仙亦有不少记载,小说描述了神仙的长生不老,变幻神通;早期道教道士与神仙的关系;以及神仙世界的等级观念。从而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神仙世界。
论文关键词:搜神记,道教,神仙观
神仙,这一概念有着很强烈的道教色彩。何为神仙呢?闻一多先生认为“神仙是随灵魂不死观念逐渐具体化而产生的一种想象的或半想象的人物。”在过去,神和仙,是两个不同的人们向往的精神化身。神,在《说文解字》中是“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声”。说明最初的神是存在于天上超越于自然人类的一种力量。道教中的神仙侧重的是仙,且通过“神”的功能显示出来,它反映的是先民长生不老和羽化登仙的观念,当然这也是道教的宗旨。道教中的“神仙”就是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它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外部力量,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神化。
《搜神记》是六朝时期的一部著名的志怪小说,其编撰的目的是“以发明神道之不巫”。小说中展现了许许多多奇奇怪怪的鬼怪故事,当然对道教的神仙世界也进行了描述,颇具特色。故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小说中进行阐释,从而管窥六朝时期的道教神仙观。
一
《搜神记》的首卷便是讲述神仙的故事,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不同于世界三大宗教的彼岸世界(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神仙世界。卷一描绘了从远古至魏晋时期的神仙生活。首卷第一篇是神农鞭百草,神农是炎帝神农氏,神话传说中南方的天帝。大家都认为他是中华民族粮食和医药的祖先。为什么《搜神记》在开篇便写神农呢?这点是值得深思的。我想比较重要的一点应该是点明作者的神仙观;神仙,是为人民“播百谷”,解决生存问题;为人们除苦去难的精神化身。这里面有着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毫无疑问,这就为后面一系列神仙的上场营造了广阔的舞台。
接着有雨师赤松子,赤将子舆,宁封子等古传说中的神仙。赤松子是神农的雨师,他“服冰玉散”,冰玉散乃长生不老之药;且“能入火不烧”,跳进火中不会被焚烧。雨师是掌管雨水的神仙。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农业为本,雨水是其必需的自然条件。在先民心目中,大自然的力量是神秘的。他们认为雨水是由神仙在掌管的。赤松子他们能“随风雨上下”,宁封子则能够“出五色烟”,随烟气上下,自焚成仙。另外特别要注意到的是他们都有一门手艺或工作:雨师,卖绳,陶工。
到了唐尧后,那种远古色彩的神仙便有一定的退化。这时期,有,彭祖,葛由,王子乔等仙人。民间传说彭祖是最长寿的。在本卷中,他的那种传奇色彩更是绝伦,他还能够“祷请风雨,莫不能应”。,葛由都生活在名山之中,他们吃的是“松实”,“桂芝”之类的仙果。在这里明确地说到了“长生”。采药,“以松子遗人”,“时受服者,皆三百岁”。彭祖“七百岁”,葛由更有魅力,许多好道者追随他,若“得绥山一桃,虽不能仙,亦足以豪”。道教的基本宗旨在这得到了渲染。我们就可以管窥到本书中所蕴含的道教色彩了。
二
《搜神记》中许多道士被列入仙列:阴长,鲁少千,于吉,左慈,葛玄等。接下来,就举出一大批仙人,他们遍及社会的不同行业,领域。如渔夫(冠先),琴师(琴高),冶铸师(陶安公);有贤哲老子,朝廷命官(王乔),乞儿(阴生),道士(于吉,左慈,葛玄),这些神仙的传记给社会上信道修仙的道士树立了榜样,并诱惑各行各业的人到道教中来领取进入神仙世界的入门票。从而进一步突出了神仙道教关于长生能至,神仙可学的教义。道教初期以民众结社的形式在社会下层活的,用周济救急,人人劳动,互助互爱和阶级调和的思想号召群众。这实际上是按照农民的愿望制造出来上的一个充满太平景象的神仙世界。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宗教都有它理想的境地与追求,比如极乐世界,天堂等,而道教所主张和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两重的。第一在世俗的,现实的世界上,按道教教义建立一个理想的王国,即一个极大公平,和平的世界,人人安居乐业,尽享天年。世界上没有水旱灾害,没有战争,疾病。第二种叫“仙境”,得道成仙便可以外生死,极虚静,超脱只在,不为物累,在仙境过仙人的生活.”
这里面有几个颇值得注意的现象。首先,就是统治阶级好道术。在《鲁少千应门》中,汉文帝“尝微服怀金过之”,“欲问其道”。这是有其文化背景的。在汉初,统治者为了缓解阶级矛盾,采取了一些休养生息的措施,思想上好黄老之术,因此,“道”在其意识形态中是占据主导地位的。那些有着道术的仙人,便会受到统治阶级的尊敬和崇拜,以便向他们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如《淮南八公歌》,淮南王刘安好道术,想长生不老。当八位老公公上门求见时,遭非难。于是,他们变身为童子之身,脸色像桃花一样红润。淮南王刘安便隆重接待了他们,并且援琴而弦歌。这亦足以体现统治阶级的思想倾向,是符合现实需要的。
其次就是在《汉阳生乞市》、《平常生复生》、《左慈使神通》、《于吉请雨》、《介琰变化隐形》等故事中这些道士有道术,能呼风唤雨,变化隐形。然而他们在其所生活的时代却遭到非难,阴长生,汉人,以乞讨为生,却被世人用粪洒之。平常生,“数死而复生”,当时的人并不重视他。左慈使“少有神通”,却遭曹操的追捕。于吉请雨,惹怒孙策“我不如于吉耶,而先趋赴之”反被诬为妖,“遂杀之”。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