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论文摘要:乐府古辞《石留曲》,长期未能破译。笔者认为这是一首汉代边塞诗。对诗之意蕴作了考证、阐释。
关键词:石留 石溜 杨
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宋书》卷二十二《乐志》四中,录有乐府古辞“汉鼓吹铙歌十八曲”,其中之一即《石留曲》。究竟是因为原文传抄讹误,还是因为同音假借之字较多,抑或其它原因,总之是这首《石留曲》句读难断,不知所云何意。故而长期以来,尽管也有少数学者试图破译,但是,始终未能如愿。笔者经反复思索、考证,似有所悟,不揣浅陋,公之于众,以求教于方家。
刊载《石留曲》的中华书局点校本《宋书》,是由王仲荦先生执笔点校,傅璇琮先生编辑整理。所用底本,乃是宋元明递修本、明之北监本、毛氏汲古阁本、乾隆武英殿本等。所有这些底本的《石留曲》原文,都没有句读标点,而且一时又弄不清其真实含义,因而王、傅二位先生,对此十八首曲,标点断句一十七篇,唯独《石留》一曲,采取了严肃认真、稳妥无误的办法,亦即原文照排:
石留凉阳凉石水流为沙锡以微河为香向始 冷将风阳北逝肯无敢与于杨心邪怀蓝志金安薄北方开留离兰
其实仅有寥寥45个字,却是颇为费解。而之所以如此,沈约认为:“今鼓吹铙歌,人文历史论文虽有章曲,乐人传习,口相师祖,所务者声,不先训以义。今乐府铙歌,校汉魏旧曲,曲名时同,文字永异,寻求文义,无一可了。”(《宋书》卷十一《志序》)意谓乐人向弟子传授乐曲,是以口耳授受的方式,师傅唱一句,徒弟跟着唱一句。徒弟即使听清了声音,也会唱了,也未必能以领会乐曲的含意。因为师傅没有首先讲解文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铙歌,与汉魏时期的乐府铙歌,有的曲名相同,但是文字差别很大。再要去寻求乐曲原意,照这种传唱方式就没有办法了解文义。这种说法,确实很有见地。因为古代的乐人,地位卑贱,一般是被剥夺了学习文化知识的权力,即使能认识文断字,恐怕也是水平有限。虽然跟着师傅学会唱了,也未必能以领会演唱的内容,原文究竟是哪些字,也未必清楚。直至明清时期,甚至解放以后,这种情况,也并非罕见。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渔,就曾经指出,此类优伶,“有终日唱此曲,甚至一生唱此曲,而不知此曲所言何事,所指何人”(《闲情偶寄》卷之五《演习部.授曲第一.解明曲意》),所以,他特别强调首先要解明曲义。其实,即使伶人之师亦即“教率”,亦往往“弟子不明师傅拙”,或者仅是记录此曲以备自用,抑或以之传授弟子,即使不懂造字六书,不明音韵究属何纽,却也能以以简代繁、同音假借,或者贪图省事,每遇不识难写之字,便以白字别字权且替代。即使此曲,并非艺人记录传讹,而是原诗本来出自文人之手,世代相沿,也会以讹传讹。而原诗作者,倘是一知半解,属于乡野陋儒、冬烘先生,也会出现错字、别字。这两种可能性中,前者较大。大半由于传者、抄者拘于水平所限,寥寥45字之中,数处同音假借,或者别字白字,滥竽其中,弄得后人难以破译了。在这种情况下,如今我们的研究,自是应当根据原文内容,联系语境文意,为之校正正误。循此思路,笔者特作如下校考。所举某词、某字的含义,均从魏晋南北朝或者在其之前的文献中寻求佐证。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