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曹丕、曹植诗歌比较—兼论二曹诗史地位的形成_原因探究-论文网

时间:2015-03-24  作者:李戈戈
他著名的作品《杂诗》,借用了《古诗十九首》的题材,然而他那“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的体验,甚至超过了汉末游子的切肤之痛。他对人生中凄凉情感的体验,是超出于同时代其它诗人的。其次是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上。《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最后,在语言上曹丕善于选用清词丽句,配以谐和的音韵,表达他纤丽的情思。

三、“扬植抑丕”的诗史地位形成的原因探究

诗人的诗史地位是由其诗歌本身的美学价值所决定的,但受到各种环境的影响而左右着接受者的批评结果。从前面二曹诗风比较,我们得知曹丕、曹植的诗歌各有千秋,子建在语言华美与风骨劲健方面独超众类,而子恒在意境营构与诗体创新上更胜一筹。他们二人并没有高下之分。但是,历代文学批评家在论及曹丕、曹植这两位建安文学的代表诗人时,却多“扬植抑丕”。

袁行霈认为曹植的诗歌受到后人的推崇,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由于文采富丽,二是因为他对五言诗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三是他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钟优民在《曹植新探》中也提到,将曹植陷入生活困境与诗歌转变的原因一是功利之心,二是骨肉之情。曹丕、曹植兄弟二人,文学成就和亲情、政治交织在一起,是二曹“扬植抑丕”的诗史地位形成的重要原因。但是任何文学现象的产生都不是孤立的,它大致受环境、作者和接受者三维立体影响才会发生发展。

然而,曹丕、曹植二人的个性特点的形成和生活遭遇的根源都来自于建安、黄初时期的政治风云的变幻。他们本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家庭环境、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都相同,唯有不同的,就是因长幼之序而带来的政治地位。而他们的政治地位又随着整个建安、黄初时期政治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二曹对“扬植抑丕”诗史地位的主观影响也应该归结到政治环境的影响中。再者,二曹诗史地位如何,是古代文学批评家品评而所得的看法和见解。虽然有很多的诗人如王勃、杜甫等和关注二人诗歌的爱好者都是诗歌接受者的一部分,但在古代文学研究中,诗歌接受者特指那些对诗歌专门进行品评的文评家。

由此可得,政治环境风云变幻、个人命运沉浮不定,是二曹诗歌特质与风格形成的根源。古代文学批评家作为接受者,其美学主张和评价标准决定了他们对二曹诗歌及其诗史地位的论断;因人生体验而认同与之有情感共鸣的诗歌和诗人;对生命的珍视使他们由于怜弱心理而将诗歌架上了道德的法庭。而文化传统和接受维度左右着文评家对二曹诗歌及其诗史地位的批评。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相互交织,促使了“扬植抑丕”的诗史地位的形成。

1、政治风云的变幻与二曹个人命运的沉浮

①二曹政治生活与个人命运的变化分期

从历史发展来看,二曹的政治生活和个人命运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公子年少期,自二曹出生到曹昂之死(公元197年)。这个时期的政治环境对曹丕、曹植的个性和诗歌的影响比较小,主要是家庭教养和戎马生活对二曹的影响。曹丕与曹植的惜民诗在其诗歌总量上占的比例都是最大的,这与他们与生俱来的政治生活条件分不开,表现在对统一大魏、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对百姓的怜悯之心上。这个时期的曹丕、曹植的兄弟关系式家庭式的长幼有序的和平关系;第二,王储争夺期,自曹昂之死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这场争储风波对曹丕和曹植的个性和诗歌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使曹植的诗风明显改变,形成前后两期,即建安时期和黄初、太和时期。并且,正是这场争储风波成为曹丕为世人不耻的最大诟病,也是政治环境中影响文评家对二曹诗史地位看法,即“扬植抑丕”文论倾向中的最重要的一笔。但由于曹植私开司马门、醉酒误事等一系列时间的发生,争立太子的闹剧到建安二十二年以曹丕被立为太子而告终,但实际上在曹丕即位的建安二十五年才最终结束。这场斗争的结果不但决定了曹丕、曹植的个人命运,一者“位尊”,贵为天子,一者“势窘”,仰人鼻息,而且直接影响到二人的个性、诗风以及诗史地位;第三,文帝即位后,自建安二十五年到太和六年(公元232年)。这个时期,政治环境对二曹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指政治对曹植的影响,即王储争夺战失败后,曹丕父子对曹植的打压与羁囚。建安时期的曹植很潇洒得意,曹丕即位后,曹植党羽遭杀,力量和心理都受到了严厉的打击,从此失去了在政治舞台,隐退封地。这时曹植的诗歌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少了几分激昂奋进,多了一些哀叹无奈之音,终身郁郁不得志,但也意外地博得了广大接受者的同情和偏爱。

②政治和命运的变化对诗歌创作主体的影响

政治风云的变幻深深地影响了曹丕和曹植的个性,更对他们诗歌的内容和风格影响至深。从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七十三所载:“魏文帝《善哉行》云:‘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如驰。’当操无恙,植以才,仓舒以惠,几至夺嫡,谓之多忧可也。及受汉禅,可与天下同乐矣。帝既猜阻鲜欢,而诸侯王就封者,皆为典籍侵迫,多见削夺,其未命,乃托国于狼顾之仲达,是帝至忧至死未已,何时而可乐乎?”你可以看到政治和命运造就了曹丕诗歌中的抑郁特质。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辛亥革命:众语喧哗时代的平民化“交响乐”_叙事视角-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浅论《搜神记》中的神仙观_道教-论文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