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英汉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性别歧视是指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性别成员所持有的缺乏充分事实依据的看法和态度,是一种偏离了客观事实依据的,歪曲了的社会态度(王得春,2000:77)。在英语国家,子女常随父姓,家族世代相传。
关键词:英语,汉语称谓语,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是指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性别成员所持有的缺乏充分事实依据的看法和态度,是一种偏离了客观事实依据的,歪曲了的社会态度(王得春,2000: 77)。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妇女总是处于从属地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必然会反映出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和民族思维方式。随着20世纪60年代社会语言学的兴起以及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蓬勃开展,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引起了社会语言学家和女权主义者的广泛关注。免费论文网。称谓语,作为社会活动中标识人际关系的一种标签,直接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关系。因此,性别歧视现象在称谓语这一活跃的交际因素中有鲜明的体现。英汉民族在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但在两性关系中体现的对女性的歧视却存在异曲同工之处。笔者拟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称谓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表现形式进行探讨,简要分析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和文化根源,并试图对消除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前景做出展望。

一、性别歧视在英汉称谓系统中的表现

称谓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呼(戴昭铭,1996: 211)。这种称呼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见,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一)姓名称谓

姓氏或名字是一种符号,它是人们藉以相互区别的标志。除此之外,它没有任何其它社会功能(林学增,1999: 10)。但事实上,人们在择姓取名时往往把主观愿望,社会态度等自觉不自觉地带入姓名之中。可以说,姓名与人的社会心理、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在英语国家,子女常随父姓,家族世代相传。而女子出嫁后改随夫姓。如:Mary Robert嫁给JohnSmith。当这对夫妇被提及时,通常为Mr. and Mrs. Smith。这样一来,妻子不仅失去了本姓(即父姓),连名字也失去了。现任美国国务卿,即前总统Bill Clinton的夫人Hilary Rodhamon 也支持已婚女性应该,而且只应该标注夫姓,而不应继续保留父姓。尽管HilaryRodhamon本人是一位女权运动者,但她还是把自己的名字根据丈夫和自己的政治需要, 先从Hilary Rodhamon改为Hilary Rodhamon Clinton, 最后改为Hilary Clinton。但无论怎么改,都没能超出如下选择:要么随父姓,要么跟夫姓。这种以夫姓冠之于前的称谓,表明女子出嫁后就成为丈夫的私有财产,无法获得与丈夫平等的权利。

汉语中女子的姓名同样不被重视。旧时女子出嫁前用父姓,而无名,如“李氏”、“王氏”,或无名无姓,以排行称之,如“大丫(头)”、“二丫(头)”,“大妞”、“二妞”。嫁入夫家后,为了体现出嫁从夫的观念,婚后的名字就是“夫姓+父姓+氏”。难怪中国有句歇后语:姓何的嫁给姓郑的——郑何氏(正合适)。当前中国女性虽然不改姓了,但在现实生活中仍然不乏“某某夫人”、“某某太太”之类的称呼。这表明封建伦理道德中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观念在当今社会仍未得到根除(肖中琼,戴卫平,2006:)。顺便提及的是,回归祖国之前,在受英国政府殖民管辖的香港,一些女子在英式传统的影响下,婚后在姓名前加上夫姓,其中包括政府的官员,如:范徐丽泰,陈冯富珍,叶刘淑仪等。

(二)夫妻称谓

封建社会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一夫多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主流的婚姻制度。女子遵循“三从四德”的封建道义,对丈夫毕恭毕敬、惟命是从。她们往往采用表示地位低下的称谓词来自称,如“奴(家)”、“(贱)妾”等,而称呼丈夫则用尊称,如“夫君”、“郎君”、“官人”、“相公”等。而丈夫称妻子为“残室”、“拙荆”、“内人”、“贱内”等,在农村还有“堂客”、“孩子他妈”、“他娘”的称谓。丈夫在外提及妻子时,用“屋里的”或“我那口子”。这样的女性称谓无不显示出女子社会活动空间的局限和地位的卑下。

(三)社会称谓

社会称谓是人际称谓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用来称呼家庭成员以外的社会成员。由于容易受到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观念的影响,社会称谓更能体现出性别歧视现象。

在英语中,Mr.是对男性的标准称谓,没有体现任何有关年龄和婚姻状况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理论上属于隐私,没有必要公之于众。 而与之相应的Miss(未婚小姐)和Mrs.(已婚夫人)这两个社交场合的女性称谓却反映了语言中的性别不平等。女性的年龄和婚姻状况的隐私被暴露无疑。对此,19世纪70年代,女权主义者大力推行用Ms.来代替 Miss和Mrs.,同时也认为只有Ms.才是与Mr.平等的称呼,因为两者都只是单纯的标明了性别,而无任何年龄和婚姻状况的暗示。

汉语中的“先生”与“小姐”最初都是尊称。先生指有身份地位的男士,小姐指名门闺秀。随着社会的发展,先生一词泛化了,但最初暗含的尊敬之意仍未消退。相比之下,“小姐”却不再是有地位女性的专利。酒店里的服务员可以称为小姐,还有三陪小姐,坐台小姐,按摩小姐等。

(四)职业称谓

Lakoff(1973: 60)指出,表示男性职业的词语是不需要带任何标记的。英语中表示职业的中性名词,如:professor, scientist, doctor, lawyer, pilot等本来没有性的区别。由于历史上男性长期占据社会主导地位, 人们习惯把它们与男性联系起来(朱伯通,1994: 210)。女性角色的刻板模式是妻子和母亲,体面的职业似乎是男性的专利,不容侵犯。当女子有了体面的工作,人们就要加上女性的标记。根据语言习惯,一般在前面加上woman, lady,female 等修饰语。如:woman professor, lady doctor, female lawyer等,从而使女性职业名词呈现出“有标志性”。相反,teacher,nurse,secretary,model 等传统观念认为地位较低的职业却让人联想到女性,如指称男性时前面要加上male或man,如:malenurse,man teacher。

在中国中,很多学历、职业称谓也都以男性为参照点,在不加性别标记的情况下均指称男性。当用来指称女性时需要在职称前加上性别标记。如在事业上有成就的女性被称为“女强人”,而非“强人”,因为后者向来指男性。再比如“女博士”,而对男性而言则没有“男博士”这种称呼。

(五)称谓语序

英语语法没有规定“男先女后”的语序,但长期的言语习惯,除极少数例外(如:ladiesand gentlemen),大都遵循男先女后的原则。如:father and mother(父母)、husband and wife(夫妻)、brother and sister(兄妹)、son and daughter(儿女)、male and female(男女)、Kingand Queen(国王、王后)、boy and girl(男孩、女孩)等。

在中国古代的父系氏族社会,辈份都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标识的,因此男先女后的尊卑排序极其自然。时至今日,汉语中大量男女合称的词语仍然保留着男先女后的排序,成为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除以上列举出的与英语相应的称谓之外,“男女老少”、“男婚女嫁”、“男欢女爱”、“男耕女织”、“男尊女卑”、“生儿育女”、“夫唱妇随”、“郎才女貌”、“金童玉女”、“牛郎织女”等都反映了重男轻女的社会倾向。

二、称谓语中存在性别歧视的原因

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英汉语言文化中均普遍存在,而这种现象并非在语言形成时就已存在,而是由于历史的演进、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一)社会分工

千百年来,男性和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传统角色:男主外、女主内。社会分工的不同使男性被看作是身强力壮、主宰诸事、赡养妻小的一家之主。免费论文网。女性则被看作是软弱无力的依附者,活动范围仅限于家庭狭小的空间,抚育后代,处理家庭事务。男性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代表着权力;女性则仅仅是点缀和装饰。如此分工方式最终拉开了两性的社会地位,使男性显得比女性更重要。当这种观念反映在语言中时,就出现了男尊女卑、女性称谓中的附庸色彩等歧视性称谓语。可见,社会分工是称谓语中性别歧视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传统文化

在西方文化中,《圣经》的地位举足轻重。在进化论提出之前,关于人的起源之说早已流传千年。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在宣传基督教的艺术画面上,上帝的形象是男性的,拯救世界的又是他的儿子基督。上帝首先创造了亚当,然后为了给他一个伴侣,才取其一根肋骨造了夏娃。因而女性理所当然地成为男性的附庸或派生物,因而她是为男性而造的。这个世界的主宰是男性。而且,夏娃禁不住撒旦的诱惑而偷吃了禁果。女性就与头脑简单、非理性、背叛、欺骗、邪恶、诱惑等贬义词密切相连(吴友富,2004:306)。

汉文化有盘古开天的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意义重大、前所未有的功绩,而女娲只能辅助男人的事业——补天,这充分体现了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所以汉语中用来提及女性的称谓也逃不脱这种根深蒂固的歧视。

三、对称消除谓语中性别歧视的展望

归结起来,早期人类社会分工导致了不平等,继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文化意识又进一步加深和传播了这种男女差异的观念。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又是文化现象,然而它并非一成不变,因为作为特定社会的思想观念在语用习惯中的反映,称谓语的形式及含义会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发展而改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权主义带来的新思潮使女性逐渐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在这种思想的带动下。女性开始较多地涉足社会,参与社会活动,争取平等的社会地位。女性自身的努力使社会重新认识女性,同时也需要新的方式来称谓女性。这种新的称谓方式必然要淘汰以前存在的歧视性称谓语。

语言是社会的镜子,语言中折射出的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现象并不是由语言符号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而是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在语言中的必然反映。若要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首先要根除社会上存在的性别歧视观念,语言的变革只有在社会变革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实现,绝不是从形式上简单地把chairman改为chairperson就能解决的。

在一个日益多元化、民主化的时代,性别平等的潮流不可阻挡。免费论文网。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往往与女性解放的程度密切相关。从此种意义上说,探讨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不仅是语言学的任务,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戴昭铭. 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96: 211.
2. 林学增. 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 北京: 外语教育与文化出版社, 1999:10.
3. 王得春. 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77.
4. 吴友富. 外语与文化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06.
5. 肖中琼, 戴卫平. 汉英性别歧视语的文化解读[J]. 广西社会科学, 2006(12).
6. 朱伯通等译. 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M]. 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4: 210.
7. Lakoff, R. 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M].Language in Society, 1973: 45-80.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英汉被动结构比较
下一篇论文:英汉成语的隐喻特点新探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