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英汉成语的隐喻特点新探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成语被认为是语言中最具魅力的一类语码之一。由于成语意义的传达是建立在隐喻这一认知机制之上。遵循“最佳关联”的前提是源域和目标域的选择是具有最佳关联性的。正是由于说者作到“最大关联”。
关键词:成语,隐喻,规约化语码,最大关联,最佳关联性
 

成语被认为是语言中最具魅力的一类语码之一。通常情况下,成语的掌握情况是衡量一个人语言能力的标准尺度之一。由于成语意义的传达是建立在隐喻这一认知机制之上,因此笔者有必要对隐喻这一现象做一概述与解析。

《韦伯斯特词典》对隐喻下的定义如下:“Metaphor: 辞格的一种,通常通过一个词或词组以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并以此来暗示两者之间存在的一种相似性或类推性;是一种凝练的明喻,明确揭示一种隐含的比较。”[1]隐喻由本体,喻体,喻底构成。他形成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性即喻底。理解隐喻,一般都要涉及到两个域之间的投射或映射问题——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隐喻的形成和产生把源域中的与目标域中有相关性的特点(喻底)投射到目标域的身上,从而使目标域更具视觉和联想效果,使读者因读“此”而了解到了“彼”。可以说,成语是一种“扩展了的隐喻”[2]。然而,由于隐喻在界定上的局限性,即通过一事物来解释另一事物,因此,只有符合这一特点的成语才能称得上带有隐喻义。

一、结构特点

成语除了我们所熟知的特点:1. 本体和喻底背景化;2. 只出现喻体这两个特点外,成语还具备以下特点。

(一)本体和喻底相同

与一般句子中出现的词语的隐喻义不同的是,成语中的隐喻的本体和语底是相同的,并成为了规约的语码。例如:一箭双雕;More haste, less speed;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live from hand to mouth; 以“live from hand to mouth” 为例,本体和喻底为”坐享其成,期望不劳而获,只空想不实干的做法。(已被隐藏)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成语中的隐喻同样也是遵循源域与目标域之间发生投射这一关系原则的,但当把源域的一些特点投射到目标域中的时候,与一般词语的隐喻所不同的是,主语本身变的不确定,已经被泛化,人已经不是指特定的某一个人,而是表指具有这种特点的一类人;事也泛化为一类事。由于是泛指,主语已经被省略,因此,在讨论成语的本体时也只能以喻体投射给本体的一些成分为基础。也就是说,本体是喻体的衍生物,而喻底又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共性的相似点构成,因此可以说,本体和喻底可以和二为一来看待。

(二)成语成分顺序的可变更性

这一小节是针对成语的“定型性”一说提出的。成语的“定型性”认为成语中的成分是不可变更的。此外,成语的词序变换也被“定型说”认定是错误的。以“kick the bucket”为例,这一类动宾关系的成语被认定为属于词序最不可能变更一类。因为根据施事者-动词-受事者这样一个认知过程,改变动词和宾语的顺序会造成认知先后的错位,不符合人的认知思维过程。博士论文,最佳关联性。笔者认为,此事不能一概而论。在通常情况下,随意变更词序被认为是错误的,但当这种变更出现在诗歌这种特殊文体中时,SOV就不再受到排斥,也因此倒装句也成为了一种修辞表现手法。这也是语用学和语义学的差别之所在。另外,在中古英语中,SOV型在文本中屡屡出现,在当时并无错误可言。博士论文,最佳关联性。因此可以说,词语的顺序排列是人脑认知规约化的结果。成语也是由现实的话语派生而出,是现实话语的一种,它的内在机制和一般话语的机制无本质区别,也应该符合这种推理得出的结论。成语本身的结构和成分就是约定俗成的,也就是说它的存在并不是客观作用力的结果,而是人的认知结果。人们把它规约成“SVO”形式,大众就普遍传播并认可这种形式,因此当出现“(S)OV”这种形式时,就被认为是错误的,不和常理没有意义的。之所以认为“the bucket kick”不正确只是人们很少说而已,并不代表错误。因为产生“the bucket kick”的机制是存在的,它不能被证伪,因此就不能说这种机制派生下的词组是错误的。虽然当有人说“the bucket kick”被认为是错的,但这决不影响听话人对该 “错”句的正确理解,恰恰说明了这个问题。

二、语义特点

格特力曾根据隐喻的常规化程度来区分几种隐喻,进而提出了“死喻”一说。如果某一词语的隐喻义与该词语愿意之间已经失去了联系,或是该词语的隐喻义已经成为该词语常用意义的一部分,那么这个词语就被认定是“死喻”。显然,成语应该被划归进这一类词语之中。博士论文,最佳关联性。成语的意义早已不是它的字面所表达的意义了,相反,它的隐喻义却已“大行其道”,落户于字典的字里行间,人们的口头相传之中了。的确,成语的隐喻义已经转化成为一种被“规约了的语码”[3], 而且这种转变已经形成一种机制,人们在听到一个成语后,把信息传输给人脑,而大脑会略去其字面意义而直接反映并产生出其更深层次本质的意义(隐喻义),久而久之,像成语这类词语,人们把隐喻义和与之相对的客观机制相联系起来,并在这种机制的运作下更好的表现并扩展其隐喻义。例如:“满城风雨”,从例证中可以看出, “满城风雨”和其隐喻义已经被一对一的规约,并成为一对相互对应的语码。

三、 认知特点

传统观点认为成语是其意义不能从各个成分的意思相加之和而推导出的。博士论文,最佳关联性。认知语言学家认为“离开人类概念系统的任何语言探讨都是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成语的意思与人脑的认知机制相联系成为研究成语隐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下面来探讨一下成语的认知特点。

成语在认知方面遵循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原则——力求以最省力的方法达到最佳的关联度。遵循“最佳关联”的前提是源域和目标域的选择是具有最佳关联性的。博士论文,最佳关联性。也就是说,正是由于说者作到“最大关联”,听者才能在最省力的情况下心领神会,使听者达到 “最佳关联”。Sperber & Wilson 认为,如果某一假设获得的语境效果值得听话人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处理,所需要的处理努力也会使听话人得到相应的报偿。[4]这种回报就是,听话人能够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意图,从而能使交际得以继续进行。英汉成语的隐喻义也同样适合这条法则。所不同的是,就一般的词语和话语来打个比方,使用隐喻的前提就是源域和目标域的关联度,如果两个域的关联度范围是从1-10来进行划分,最佳关联度为5的话,那么一般词语和话语中的两个域的关联度的取值范围可以从1到10,而英汉成语的隐喻义只能是在关联度达到5时,成语的隐喻才会成立,从而达到最佳的认知效果。打个比方,在形容一个人阴险狡猾时,我们可以说“他像只老狐狸”,也可以说“这人是个老油条”。这两种在表达意义上不分伯仲,使用哪个只是看主体个人的选择,把“老狐狸”和“老油条”做调换并不影响表达效果的发挥。而如果是成语,关联度的取值就要有一个明晰的限制了。例如:“汗马功劳”这个成语,为什么不说成是“汗羊功劳”或“汗驴功劳”呢,反正“羊”或者“驴”都是牲畜,被人使唤,被人骑的吗?此话不假,但是在成语的选词上,最佳关联度的问题就决定了我们使用“马”而非“驴”或者别的什么。因为根据人的认知体验,战马陪着主人冲锋陷阵,经常大汗淋漓,浑身挂彩,因此,有了“汗马功劳”一说。而如果使用“驴”则达不到最佳的认知效果。在农村,农民都会使用驴子驮东西拉磨等,而驴使性子不听话倒在地上打滚耍赖,因此“驴”字也通常被赋予了一些负面含义,在中国习语中屡见不鲜,如“驴脾气”,“黔驴计穷”等等,试问,用“汗驴功劳”来形容一个人战功赫赫,会达到一种理想的认知效果吗?更由于隐喻具有语义模糊性,同样一个比喻,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而成语又要求认知上高度的一致性,不能因人而异地随意主观加以理解,因此最佳关联度成为其认知性上的一个重要的理据。博士论文,最佳关联性。

结论

本文从结构特点,语义特点,认知特点三个方面对英汉成语中的隐喻做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在结构上,成语中的本体和喻底相同且被隐藏,成为背景化的内容,成语中部分字词的变更有时是不会改变原来成语的意义的;在语义上,成语是规约化的语码,成语本身已成为一种“死喻”;在认知上,作者认为成语认知遵循的是关联理论中“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的准则。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束定芳.隐喻和换喻的差别与联系[J].外国语,2004,(3).
[3]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英汉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
下一篇论文:英汉动词与其它词类的关系分析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