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从《挪威的森林》感受人的存在状态_孤立

时间:2011-06-06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挪威的森林》作为一部以成长为主题的小说,密切关注日本后工业时代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孤独、空虚和失落的生存状态,折射出对现代世界中人的存在状态的观照和反思。作者以纪实的笔法和诗意的语言,精心描述了一个恋爱故事;本文通过分析普通的渡边,纯粹的直子,真实、温暖的绿子等人物性格,论述了人生的孤独,无法排解的寂寞,探讨了小说中人物生与死的存在状态。
论文关键词:人物,孤立,存在,状态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要经历一番自我确认、自我定位的痛苦煎熬。《挪威的森林》借一个处于成长过程中的渡边之眼,扫视了日本20世纪60年代末的年轻人的成长过程和与之相伴随的年轻人面对现实时深重的挫败感和无能为力感。小说情节平平,笔调缓缓,语气淡淡,然而字里行间却涌动着一股不可抑制的冲击波,激起人们强烈的心灵震颤与共鸣。

这是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小说是如此准确的讲述青年的生活和心态。中间几段三人恋爱,错综却并不复杂。但除此之外,它还融进哲理,社会观,人生体验,像火锅似的,一股脑的放进去,咕嘟咕嘟,有滋有味,淡淡的味道,却常潜入心扉。我想它有如此魅力的原因是:春上村树描写人生轨迹时,如痴如醉的刻画了许多鲜活的个体,每个人都是孤立的,有不可排解的寂寞,个体的呈现,愈发觉得自己的融入,有时不仅为直子的去世而悲哀,也不光为渡边的孤独而伤怀,很多时候是因为触动了自我孤立,读村上就是读自己。他给我们的思考是富有哲理的。

一、孤独和自我寻找

(一)普通的渡边

渡边曾多次自我评价:我不是有意给自己贴这么一张标签,是从内心里这

么认为的,真认为自己是个普通人。的确,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出生普通工薪家庭,在普通的大学里,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与两个女孩谈了场恋爱。但他表面的普通却正如直子引用菲茨杰拉德的话:将自己说成普通的人,是不可信的。这一点最先被永泽发现:“我同渡边的相近之处,就在于不希望别人理解自己,这一点与其他人不同。那些家伙无不蝇营苟且的设法让周围人理解自己。但我不那样,渡边也不那样,而觉得不被人理解也无关紧要,自己是自己,别人是别人。”

对待社会,他是含蓄的抵抗。强烈的自我意识,让渡边无法融进外在世界。 他从一开始就如此,已经融进的环境,他一心想要离开,从过去,家庭中脱离出来,期待着与回忆脱离关系,在没有任何熟人的地方开始生活,于是只身一人来到东京;虽住集体宿舍,却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绝不会参加什么社团或社会变革。曾闹过罢课风波,在旁的渡边等到的结果是,“罢课被制止后在机动队占领下开始复课,结果出席的曾经雄踞领导地位的几张嘴脸,他们若无其事的走进教室,做笔记,叫道名字也当然应声。”光面堂皇的社会被撕破面具,见到的是自私目的:为自己捞取一些政治资本,愚弄众生。于是,渡边独自一人开始甘地般的“不合作”,“相当一段时间里,我决定即使上课,点名是也不回答。”以此消极的排斥虚伪,自私,缺乏社会责任心的人群。他坚守着自己的世界,即使“谁也不跟我说话,我也向任何人开口”,并决定“训练自己对无聊的忍耐力”继续抗争。

在与直子的交往中,渡边本来是直子与木月恋爱的局外人,木月死后,渡边与她发生了关系,那是直子想要得到“某人”的温暖,就像他们一起散步,她靠在渡边身旁,那也不过想象成木月的肩膀。感觉所有出场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是由各种各样的性与死的形式来维持的.直子和渡边共享着木月的死亡毕业论文格式。直子去了疗养所,渡边的孤独无处排解,和永泽一起孤立,外出以性欲的方式排解寂寞,但最终认识到多此一举!虽然两人也曾相处,渡边仅是她与社会的联系,是彼此孤独世界相互取暖的对象,越来越闭塞的二人世界,以直子自杀而结束。直子像一丝握不住的微风,划过渡边的手心,留下了阴霾的压抑和惆怅。渡边要逃离世界,独自一人出门流浪,那凄凉的葬礼,她的音容笑貌每天都涌进他的脑海,“去什么地方以及如何去,全然不顾,风景,气氛和声响记是记得,也全然不管,而地点都忘的干干净净,连顺序也不会记得。”似乎不断的行走才能走出精神的无力和彷徨。爱人离去后,生活仍在他身上继续,于是要给自己安慰的籍口。生活,有时就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我们不停的欺骗自己。

在与绿子的接触中,绿子如此问渡边:“喜欢孤独?喜欢一个人旅行,喜欢一个人吃饭,喜欢上课时一个人孤零零的单坐?”孤独是渡边的一大标记吧。对于吸烟,渡边有过这样的言论:我不情愿被某种东西缚住。追求独立,怕尘世的负担,努力成为一个自由的个体。相处后,绿子常幻想他的女友,渡边从未袒露只言片语,他坚守一片直子的领地。在不随大流、不从世俗地追求与保持自我这一点上,渡边与绿子两颗纯真的心灵又在触及中沟通了。他们都由衷地被对方毫不做作的个性所吸引,又共同面临着摆脱繁杂人生带来的诸多困惑,理解与爱恋在他们中间生长并加深。文章最后,渡边站在茫茫宇宙微小的电话亭里,连连呼唤绿子,却孤单的毫无出路:我现在在那里?我不知道这里是哪里,全然摸不着头脑。这种开放式的结尾,平染了一层悬念,加深了作品的意蕴,给读者也留下了咀嚼与想象的余地。

(二)娴静典雅而又忧伤的直子

直子和木月是天生一对,直子自始至终爱的都是木月,直子曾说:“我和木月像是在无人岛上长大的光屁股的孩子,肚子饿了吃香蕉,寂寞了就相拥而眠。”直子和木月的爱就是没有建立在性欲的基础上。直子说过:就像是一体的。就像伊甸园的生物一样。没有占有对方、互相帮助的欲望。因为本来就是一体的,你的痛苦就是我的,你的快乐也是我的。这种爱形成的原因是自由无忌。但他们与社会脱节,单独的个体,有一点自我封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能一直都这样下去啊,我们一天天长大孤立,必须到社会上去。”长大就意味着和社会同化,融进污秽的世界,纯粹的直子曾做过努力,但是“完美主义人格障碍患者”在于社会交往过程中,过度最求完美,达不到自身要求,便十分焦虑,无法沟通,如她艰难的遣词造句,空漠的苦吟不休。直子黑暗呈现的裸体,或许是献给黑暗中的木月,或许是给渡边看的,渡边作为她与世界的链条,以身体进行直接交流,这样就可以理解那个春夜,她与渡边发生关系:她依赖他,拉着他,紧靠着,期望能逃离黑糊糊的井。虽然两人都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最终直子拒绝进入社会,安心生活在疗养所里,对于拯救她的渡边,她真心诚意的喜欢,却难以爱上,从一方面说,直子把渡边也排除在精神世界外,只有离她而去的木月才能理解她,和她是一体的。即使木月死了,也可以在黑暗的世界,与他谈话交流。生活在过去的她说:“我只是不希望任何人进入我那里边,不想任何人扰乱我。”那么只好尾随木月,以自杀退出。她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纯粹的人,从小就是单独的,长大了和社会的矛盾越来越大,必须同化自己,失去自我时,她选择和木月一样,绝不妥协,自杀结束。

(三)真实、温暖的绿子

绿子是一个奇特的个体,开朗乐观,在外人看来是一个怪胎,问奇怪的问题,提奇怪的要求,说让人匪夷所思的玩笑,做事,穿着,谈吐与众不同,归其本质是:她最真实,最温暖。真实在于她从不掩饰好奇和幻想,对事情有最直观或说直接的体验。如她对性的态度。作为青春期的她很好奇,“很多事我都想知道”,并想进一步“充分研究”孤立,可她的男朋友却是一个固执古板的人,“每当这时侯他都沉下脸发脾气,说我淫乱,神经不正常,连爱抚那里一下都不让。”这就远远不能满足她的探究欲。于是对怀有好感的渡边,提出各式各样的要求,什么手淫,什么一起看黄色电影等等。从本质上看,她处在性启蒙阶段,遵从内心想法,学习有关性方面的知识,但她的内心却是健康的。除此之外,她对社会也保持着纯真。

村上春树笔下的主人公们都不断地在孤独迷茫中寻找着自己,强烈的位置丢失感也正反映着当今社会中人们的无信仰和不知自己在哪里的困境。

二、生与死的二元对立

《挪威的森林》看似一部忧伤的恋爱小说,却自始至终都交织着“生和死”这一二元对立的主题。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分析论点分析,直子所代表的是“死的本能”,绿子是“生的本能”,主人公渡边是徘徊在“生”和“死”之间,最终回归到'“生”所代表的现实世界。

(一)性与死的关系

小说发行时,作者自己设计的鲜艳的红绿两色封面一时成为热门话题。上卷使人想到血的红色代表生之世界,就像对无限活力的向往,下卷使人想起森林的绿色象征死之世界,象征着人对死亡的无法逃避。而两卷腰封颜色则完全相反。作者的想法似乎从这里也可看出:“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可是,作为死之世界的象征的森林的绿,却又是作为生之象征的女孩的名字——事实上很难这样一概而论。有意摒除而又有意发掘的是性与死的问题。

木月以自杀的方式解脱,十七岁的生命嘎然停顿;直子在疗养院仍然未能治愈自己,也自行了断了年轻的生命。这些生命的结束都透视着对爱情、性的诠释。生与死之间仿佛只有薄薄的一纸之隔毕业论文格式。直子的姐姐和初美虽然是人们眼中出类拔萃的典范,却也有着难解的心结而走上了不归路。不同的道路最后却是殊途同归。死亡离得如此之近,带着宿命的悲哀和铅灰色的沉重。死层出不穷,并且出场人物都很饶舌,但在其妙趣横生、倜傥脱俗的谈吐的背后,却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探索作为无言交流手段的性的问题。或者不如说,所有出场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是由各种各样的性与死之形式来维持的。”渡边与直子的相爱,就有木月的友谊和死亡作为契机和纽带。

在村上的笔下,渡边与直子的爱,就像一场注定香销玉殒的梦,就像一次在黑暗中与黑暗搏斗的没有出路的战斗。希望与失望相距不远,却始终遥不可及。直子是渡边拼命想要抓住的一根稻草,可她却如一丝握不住的微风,划过渡边的手心,留下了阴霾的压抑和惆怅。村上笔下存在心理缺陷的女性不少,但让人如此绝望和压抑的,倒唯有直子一人。听某个朋友说过,《挪威的森林》英文版封面上是一个短头发穿白棉布连衣裙的女孩,侧脸看着远处,很中性的表情。整个脸部被一个红色的圆圈罩着——也许这个形象代表的就是直子吧。

(二)死与生的哲学思考

第一次经历死亡,是木月给渡边的一次深刻的人生思考:认识到生的脆弱,有了对死的认证,死亡如此近,它发生自己身边,潜伏与生活中。于是得出了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死并非生的对立面孤立,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其中可见死亡给渡边以沉重,让他沉静,开始思考。勿论直子的姐姐,还是直子、木月,他们都将现世的规则尊为意识中最重要的东西,同时或者忽视自我,或者践踏自我。所以,他们的活着都恰似在地狱中。对于每一次的伤痛,我们都试图从中领悟一些东西,即使我们领悟的这些东西,对下一次突如其来的伤痛一点作用都没有,但我们还是必须去领悟。有些伤痛,我们不能也不愿忘记。并非那伤痛多么刻骨铭心,而是因为它们与我们曾经历的某些往事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有时甚至成了某种象征。在逝去的时光里,那样的伤痛总是在蛰伏、等待着我们,等待着某个时刻,由于某个回忆的触动,再次令我们忆起泪流的悲伤。“我”所抵达的场所不是选择冥界里的直子和生命力源泉般的绿子这两个恰成鲜明对比的世界的哪一个,而是哪个都不选择又哪个都梦寐以求以致最后出现的终极场所。

村上春树说“希望这部小说凌驾于我个人之上而流传下去”,我想它确能做到。它所能感召人的,比起文字本身,甚至于作者本身都更具有价值,尤其是对处在人生重要转折点的,迷惘不前的青年们更具有启发,因他书里所展示的青年的生活、心态、面临的困境都是那样的真实而准确,而他给以青年的勇气和启发他们的思考都是那样的富有哲理。的确使人敬佩,我不禁感叹是怎样一种敏锐的洞察力和审时度势的智慧使作者能如此精妙的描绘出青年人最最真实的生活和心态;又是怎样一种艺术美感的天赋使作者能轻松的驾驭其上,把它们布局在一定的故事情节之中,向人们娓娓道来,又在讲述之中蕴含了引航指路的哲理。


参考文献:
1.《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林少华翻译)
2.《给《挪威的森林》做诊断》(毛丹青《感悟日本》08年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3.《村上春树的乌托邦——解读《挪威的森林》》(儒帅哲师,天涯社区)
4.《还是《挪威的森林》》(萧子安,西祠胡同)
5.《村上春树笔下:“挪威森林”三女子》(张经纬石茗,新闻晚报)
6.《1973年的弹子球》(村上春树,林少华翻译)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中法战争时期张之洞军事方略初探_人文历史论文
下一篇论文:从“小家”到“大家”—试析朱德青少年时期思想的转变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