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这充分肯定了合作学习能从许多方面促进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地学习。认为合作学习只有根据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时机,谈合作学习恰当时机的选择。
关键词:合作学习,时机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论文检测,时机。”课程标准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充分肯定了合作学习能从许多方面促进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地学习。论文检测,时机。笔者在研习教科研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比较,认为合作学习只有根据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很好地发挥合作的效率,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1、能力差异求合作。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数学。在实际的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时候学生的差异性特别明显,部分学生无法独立完成。论文检测,时机。论文检测,时机。此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的合作,培养同学间团结协作的精神。例如:在学习“角的度量”时,要求学生认识并会使用“量角器”,在以往的课堂上,教师会手拿大量角器进行演示,并把量角的方法和步骤一一列举出来,现在教师却把问题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尝试如何使用量角器量角,注意点有哪些。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会遇到障碍,这时互帮互教就显得尤为需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自己探索质疑和解答,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探知有阻需合作。多用在出现了新知识,教学重点、难点处。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这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克服“教”与“学”的难点。如:教学“年、月、日”时,在学习“四年一闰”的新授知识时,我创设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对这个问题非常的感兴趣,纷纷动脑思考,但多数学生紧皱眉头,抓耳挠腮,不能找到合理的原因,于是我让学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大家都出谋划策,共同研讨,并且结合书上的备注来探讨。大家七嘴八舌,你指我看,你说我听,你讲我评,探索、研究的氛围异常浓厚。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力量,学生自行解决了四年一闰的问题,得出小强的生日是2月29日。研究结果出来以后,同学们恍然大悟,同时为自己的努力成果感到无比骄傲,认知的印象尤其深刻。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教学效果特别明显。论文检测,时机。
3、异中求同必合作。不同的个体对于不同的问题总会持有不同的观点,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习认知上的矛盾冲突。如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提出后,孩子们往往会持着自己的观点与对方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此时采用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一课的教学中,一生板演时出现这样的算式:43×199=43×(199+1),评析时出现了争议,有几个同学居然赞同他的做法。这时,老师没有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进行了一场小小的辩论,在争论的过程中学生牢牢掌握了知识。可见,意见不一时,组织小组合作,即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增强竞争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如:学习了“克和千克”后,老师问:“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比较,哪个更重一些?”有的说棉花,有的说铁,于是让学生在小组中争辩,“我认为铁重,棉花怎么也比不上铁重。”有个孩子说。“你说的不对,老师已经说了,棉花和铁都是1千克,所以它们一样重。”“我也赞成你的观点,不管是棉花还是铁,它们的质量都是1千克,都是一样的。”另一个孩子也发表自己的想法。正是这种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学生的主体思想驰骋在自由辩论的空间里,他们把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的展示出来。多少精彩的、具有创造力的想法就是在孩子们思想交锋、智慧碰撞的争辩中脱颖而出,批判性的思维、创新的思维在此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4、缺中求全勤合作。为了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安排一些开放性问题,许多时候经过个人的苦思冥想,很难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自然也就不可能获得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这时正需要相互的启发、补充,不断完善。当学生得出的答案可能是五花八门时,教师可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把自己的结论根据展示出来,每个同学都从别的同学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论文检测,时机。例如:学习“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后,让学生小组讨论36×25=?,有的小组成员说可以先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的乘积,再用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于是36×25=9×(4×25),36×25=2×25×18,36×25=6×25×6,或者36×25=36×5×5等;有的组员说,可以先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的和(或差),再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于是36×25=(30+6)×25或者36×25=(40―4)×25;有的组员说,可以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把36缩小4倍,把25扩大4倍,积不变,于是36×25=(36÷4)×(25×4)。在交流中不但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等得到充分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多项思维,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思路去解答,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适时恰当地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焕发课堂的生命力,让学生学得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