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教学论文

认知语言视角下的“副名结构”研究

时间:2015-10-07  作者:郭东雷

摘要:本文分两部分阐述,前半部分利用原型范畴理论对“副名结构”的表层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由于词类范畴边界的模糊性,“副名结构”中的名词范畴受形容词范畴的影响而带有形容词性,并在这种特殊结构的限制下而使名词的形容词性凸显;后半部分利用认知模式对“副名结构”的认知过程作了论证,从名词与形容词范畴的串联关系模式、认知参照点模式、认知转喻模式及动态识解观四个方面分析“副名结构”认知上的词义激活过程。
论文关键词:副名结构,原型范畴理论,认知模式

90年代,越来越多学者开始承认这种结构,但只承认是一种基于应用修辞的“活用”,或是名词“转化”为兼类词,而非现代汉语的普遍语法规律。这类观点的代表有:胡明扬、桂诗春、 谭景春、张伯江、方梅等。

90年代中期,在认同的前提下,不少学者开始从新的角度来研究和解释此现象,认为“副名结构”是基于一定条件作用下形成的,例如:于根元、张谊生、储泽祥、刘街生等。

21世纪,随着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及理论的逐渐完善,一些学者开始将目光转向本体研究之外,希望在语言外部对“副名结构”做进一步解释。刘正光、崔 刚、黄洁等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本文利用原型范畴理论和认知模式理论对“副名结构”的表层结构及认知过程做了分析,希望对“副名结构”的研究有所增益。

1、原型范畴理论的词类划分观及副名搭配原则

基于体验哲学的认知语言学提出“原型范畴理论”,从本质上颠覆了采用二元划分法的“经典范畴理论”,认为世界万物以“家族相似性”为基础构成不同范畴,范畴边界具有模糊性,相邻范畴相互重叠、渗透,范畴间成员地位并不平等,具有范畴最多共有特性的原型位于呈放射状结构范畴的中心位置,越住边缘,范畴成员具有本范畴共有特性越少,而受邻范畴影响越来越大。这种理念为汉语词类划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1.1、词类具有模糊性

传统词法分类在解释汉语这种缺少曲折性变化的语言时一直是问题重重。如“精神”在语言运用中可作为名词,但有时又作为形容词使用。到底应该如何为“精神”定性? Ross曾对这一现象做过认真分析,他指出:词类划分、语法构造、句法成分等都普遍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汉语名词可以看作一个范畴,范畴内部成员是不平等的,处于范畴中心的“原型”具有名词范畴最多的共有特性;范畴内从中心到边缘的其他成员所具有的本范畴共有特性逐渐减少,范畴边缘成员所具有名词范畴共有特性最少,而受相邻形容词范畴的影响最大;名词范畴与相邻的形容词范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两相邻范畴相互重叠、渗透,因此两范畴重叠部分的词就同时具有了名词性质和形容词性质。王寅对此的解释是:由于儿童早期所形成的范畴属于感知动觉范畴,是以有定界的物理性实体为中心的,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范畴不断扩展。基于现有的概念隐喻和其他的神经性认知机制,将有定界的物理性客体所形成的范畴中心,呈辐射状地向外扩展,结果就形成了以有定界的物理性客体为中心,以多种方法扩展的辐射性范畴,因此,名词这个范畴通过隐喻性扩展也就有了状态、活动、思想、抽象概念等。这种词类分析方法是基于原型范畴理论之上的,因此在同一词类中,各成员之间存在着中心与边缘之分,典型与非典型之别,这就决定了词类必定要具有模糊性,认知语法对这种模糊性从认知角度作出了一个灵活的、合理的解释。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图来表示两范畴之间的关系:

既然名词和形容词的边界是模糊的,那也就无所谓名词能不能进入“副名结构”,因为我们无法给名词定位一个明确的界限,把它和形容词来个一刀切,而只能说“副名结构”存在适用程度高低的问题。Ross就提出:“语法规则存在着适用性程度问题”。

1.2、副名结构的词性凸显及副名搭配原则

名词和形容词的边界是模糊的,那么“副名结构”中的名词到底属于什么性质呢?“副名结构”又对名词的性质有何影响呢?

邢福义提出名词进入“很×”这个“形容词性结构槽”中,发生了“词性活用”、“词性裂变”,“凡是名词进入‘很×’一类结构槽,该名词在特定的结构槽中都已形容词化了”。黄洁也提出“程度副词+名”作为一个构式,对名词词汇义进行压制,使名词指称用法转变为属性用法。这两种说法都强调“副名结构”本身对名词性质的影响,但我们认为,词性或用法没有发生转化,而是名词的形容词特性得以凸显。名词范畴和形容词范畴没有明确界限,两范畴相互重叠、参透,可进入“副名结构”的名词处于名词范畴和形容词范畴的过渡重叠阶段,受邻范畴的影响而具有名词的部分指称特性和形容词的部分描述特性,“程度副词+名”作为一个构式,使名词的形容词特性得以凸显,而名词本身的名词特性隐藏。因此,“副名结构”在字面上表现为“程度副词+名”,但在识解时的心理表象则为“程度副词+名词的形容词性凸显”,通过对“副名结构”所凸显的名词的形容词性质的解读来实现对“副名结构”的解读。

我们前面提到过语法规则的适用性程度问题,那么,哪些名词进入“副名结构”的适用性程度更高呢?刘文欣④认为进入“副名结构”的名词通常有三种:抽象名词、专有名词和具体名词。张伟⑤也提到抽象名词、个体名词和专有名词可以进入“很+N”结构。我们将收集到的语料分类整理,得出如下结论:

专有名词:更山东,十分堂·吉珂德,很日本,很雷峰,很阿Q,很中国,太葛朗台,很广东,很德国,很西藏,十分江南,很丘比特。(12个)

物质名词:很山,很铁,很女人,很老板,很古董,最前线,太绵羊,相当狐狸,真笨蛋,很绅士,真傻瓜蛋,很郊区,很热心,非常淑女,非常城市,挺汉子,很小儿科,太书呆子,太流氓,挺君子,很农民,很男人,很泡沫,很狼虎,太门外汉,太畜生。(26个)

抽象名词:非常个性,最款式,顶悲剧,最经济,很情绪,很气派,很现代派,够青春,最本质,最大众,很激情,特科技,很罪恶,特知音,太农民意识,很传统,很诗意,非常专业,很格局,挺阴阳,很个性,派头得很,最根本,够速度,挺现代,更生活,最唯物主义,相当生活流,很风度,非常逻辑。(30个)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抽象名词在“副名结构”中出现最频繁,其次是物质名词和专有名词。也就是说,抽象名词最容易与“程度副词”搭配,其次是物质名词和专用名词。我们在专业语法书中没有找到关于这三类名词的描述性定义,但从目前较权威的语言学专业书籍看,对这三类名词的介绍排序都是专—物—抽,可见专有名词更典型,其次是物质名词和抽象名词,用内省的方法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因此,我们可以援用“原形范畴理论”,专有名词、物质名词和抽象名词都属于名词范畴,三者的地位不平等,三者从范畴中心到边缘形成一个专—物—抽的连续统,三者所具有名词范畴共有特性逐渐递减,受相邻形容词范畴的影响逐渐递增,所具有的形容词特性也逐渐增多。对进入“副名结构”的典型性程度,我们可作出这样的排列:抽象名词>物质名词>专有名词。这和张伟(2005)的分析相符。

以上我们用“原型范畴理论”分析了名词范畴和形容词范畴的边界模糊性,并阐释了“副名结构”的词性凸显及搭配原则,下面我们从认知模式的角度分析在语言交流中,人们是如何认知“副名结构”的。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连体修饰结构「ような」的再考察
下一篇论文:民族学生汉语阅读的障碍与对策分析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语文教学论文
最新语文教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