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教学论文

认知语言视角下的“副名结构”研究

时间:2015-10-07  作者:郭东雷
  2、副名结构的认知模式

 

语言并不是基于语法规则的语素罗列,而是有一定理据性的,认知语言学的创始人Lakoff就曾评论到:语言中的理据性要多于任意性。对“副名结构”的解读还需从认知上寻找答案。

2.1、名词范畴和形容词范畴间的串联关系模式

“总体来说,范畴间的关系大致有两种:并联关系和串联关系”⑥。并联关系模式指的范畴内部的命题关系,串联关系模式指范畴之间形成的命题关系。本文涉及的是范畴之间的串联关系。

名词范畴和形容词范畴根据串联关系可以构成许多完整的场景框架,具有串联关系的范畴成员属于同一认知域内相互连接的不同侧面。例如:“强壮”、“勇敢”等都是“男人”的基本属性,“男人”是这些属性的载体,它们属于同一认知域的不同范畴,两者间存在串联关系,两者可以相互激活,一提到“男人”就会想到这些属性,而一提到“强壮”、“勇敢”等形容词,也往往需要以“男人”做为参照物来解释。在语法层面,一个认知域往往被切分为不同的侧面,并分属不同的词类范畴,在一定的语境的刺激下,基于同一认知域,这些不同词类范畴又可相互激活,构成短语。在“副名结构”中,以认知域为蓝本,名词激活了形容词范畴中与之有串联关系的形容词,而使“副名结构”得以解读。例如:“男人”激活了形容词“勇敢”、“强壮”等,“很男人”就可被解读为“很勇敢”、“很强壮”等意思。

那么,为什么要用名词来作为激活路径的参照点呢?这就涉及到了认知参照点。

2.2、名词作为认知参照点的认知模式

认知语法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事物是概念自主的,而关系是概念依存的。即我们可以独立形成一个事物的概念,但无法在独立于一个关系的参与者的情况下形成该关系的概念。在语法层面,名词是概念自主的,我们不经过其他词类的配合便可独立形成名词的概念,而形容词的概念则需要以名词作为一个认知参照点来定义。当然,部分名词似乎并不容易被感知,抽象名词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但如前面所分析,这种现象正是由于范畴边界模糊性及相邻范畴的影响所致。Langacker曾用星空对认知参照点现象作了生动的比喻:就如夜晚的星空,有些星星对于观察者来说十分明显,而有些却只有经过努力寻找才能发现。凸显的事物可以作为寻找目的的参照点:如果观察者知道某一非凸显物在凸显物的附近,他可将注意力投向凸显物,然后再在附近寻找,从而找到那个非凸显物⑦。而通常人们对于事物凸显性的认知一般遵循以下顺序:人类>非人类、整体>部分、具体>抽象、可见>不可见。具体、可见的名词显然比抽象、不可见的形容词凸显性更高,在“副名结构”中,人们用名词作为认知参照点,通过该名词激活相关的形容词。形容词作为概念依存的词类,也只有借助一个具体的参照点才更容易被感知和理解。

2.3、“副名结构”的认知转喻模式

Langacker认为转喻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参照点现象……通常用转喻表达的实体作为参照点为所需的目标(即实际所指的实体)提供心理通道(李福印)。转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对于人类推理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转喻模式对“副名结构”的认知过程作出这样的推理:以名词作为参照点,利用名词范畴和形容词范畴之间的串联关系,激活与名词有关的形容词,名词为形容词的激活提供了心理通道。这样“副名结构”中字面表征的名词和心理表征的形容词就构成了一种转喻关系,这种转喻关系使“副名结构”从认知上得以解读。

概念转喻的生成受到以下原则的制约:

(1)、认知原则:人们趋向于选择与自身有关的、具体的、有生命的、易完形感知的、典型的、具有使用功能等的事物作为转喻喻体转指与人无关的、抽象的、无生命的、不易完形感知的、非典型的、无使用功能等的转喻目标。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是对人和事物的指称,显然是更具体、更易完形感知的,如“男人”这个名词,我们很容易从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中感知到实体,甚至我们马上能找到与之相应的参照物;而形容词是对性质或状态的抽象概括,较之名词更抽象、更不易完形感知,如“勇敢”这个形容词,如不借助于一个名词参照,我们几乎很难解释它的含义。因此,在“副名结构”中,用名词作为转喻喻体转指形容词是符合认知的。

(2)、交际原则:为了满足交际的准确性和交际的“经济原则”,人们通常选取清楚明白的,相关性强的事物来转指模糊不清的,相关性弱的事物。一个名词是具有相关特征、属性的一类人和事物的集合,如“男人”是“人”、“男性”、“强壮”、“勇敢”等属性的集合,这个名词本身的属性便蕴涵了与之相关的形容词属性。而一个形容词只是对名词部分属性的抽象概括,形容词必须借助一个名词才可能被正确感知,在名词和形容两范畴中,名词以认知域为基础可以激活与之相关的多个形容词,如:一说到“男人”,我们马上会想到与之相关的“强壮”、“勇敢”等形容词,而形容词却并不一定能激活与名词,如我们提到“勇敢”,并不能立刻清晰地想到“男人”,除非在一定语境的参照下。由此而看,名词的蕴涵义远较形容词更丰富,所含信息量更大,也更独立,更容易满足交际的准确性和经济性。因此,用名词作为转喻喻体转指形容词也是符合交际原则的。

2.4、“副名结构”的动态识解观

认知语义学提出“语义表征的百科观”,认为词汇的意义只是引导我们通向和该词汇所表达的概念相关知识领域的一个“引子”或者称为“起始点”,词汇的具体意义还需借助百科知识来判断(李福印)。因此,我们没有办法用数学或其他逻辑符号对意义作出穷尽的非此即彼的描述。“副名结构”中,名词本身便是不同性状、属性的集合体,以不同的认知域为蓝本,可以激活不同的特性。那么,对“副名结构”的解读并不能做唯一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语境下会有不同的解读,对“副名结构”的解读需要依靠名词的百科知识对名词所激活的形容词进行筛选。我们看以下有关“很英雄”的例子:

1、 那时我们决不会认为是在迫害人,相反觉得我们[很英雄],很正义,立场坚定。

2、 温饱解决以后我还要想显示自己,我是[很英雄],我很牛皮,怎么办呀……

3、 中国[最英雄]的男人是谁呀?是关公,关云长,又忠,又义,又不近女色……

例1中,“很英雄”被解读为“正义、立场坚定”;例2被解读为“很牛皮”;例3是“忠、义、不近女色”的意思。在不同的语境中,“英雄”这一名词激活了不同与之有串联关系的形容词,不同的主体选取不同的形容词对“很英雄”进行解读。李福印指出:概念主体对客观情景的识解不同,语言的意义就不同。

另外,名词所激活的不一定是唯一的一个形容词,可能是多个,有时甚至不是一个具体的形容词,而是一个朦胧的集团意象。

结 语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出:

1、根据“原型范畴理论”,词类具有模糊性,相邻词类范畴相互渗透、重叠,“副名结构”中的名词受相邻形容词范畴的影响具有形容词性质;范畴内成员地位不平等,名词范畴从中心到边缘受形容词范畴影响逐渐增大;“程度副词+名”作为一个构式凸显名词的形容词性质,并根据名词范畴受形容词范畴影响的大小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典型性:抽象名词进入“副名结构”合格度最高,其次是物质名词和专有名词。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连体修饰结构「ような」的再考察
下一篇论文:民族学生汉语阅读的障碍与对策分析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语文教学论文
最新语文教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