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们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在与现实世界互动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认知加工逐步形成的,是主客观互动的结果。这一理论将有助于减轻师生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与学的难度。就如同王寅教授提出的ECM认知模式 (事件域认知模型)中事体与行为所表示的层级性结构。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事件域认知模型,词汇教学
引言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们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在与现实世界互动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认知加工逐步形成的,是主客观互动的结果。认知语言学强调人的认知对概念形成的作用,强调词语意义构成的结构和网络,这些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学生英语词汇概念在大脑中的储存和表征等认知过程,了解英语词汇概念的组织系统。认知模型是人们在认识事体、理解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相对定型的心智结构,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模式,由概念及其间的相对固定的联系构成(王寅,2001:192)。Lakoff(1980,1987)认为ICM(指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做出的抽象的、较为完整的、理想化的理解,这是建立在许多认知模型(CM)之上的一种复杂的、整合的完型结构,是一种具有格式塔性质的复杂认知模型)可解释语义范畴和概念结构。但ICM忽视了事件内部要素之间的层级性,对语义层面的分析不足。在此基础上,王寅教授提出了解释力更强的ECM认知模型,其特点是对语言解释的系统性更强,更加强调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性。ECM认知模型能够帮助学生从系统的角度来学习英语词汇,充分利用各个单词之间的各种系统内关系,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何为ECM认知模式 (事件域认知模型)
ECM,即“Event-domain Cognition Model”(事件域认知模型)。王寅教授认为人们是以“事件域”为单位来体验和认识世界的,并将其作为知识块储存于大脑中,这也完全符合人们的一般认知规律。人们在对许多具体事件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概括出事件的抽象概念结构,并基于此逐步形成了语言的种种表达现象。一个基本事件域EVENT主要包括两大核心要素:行为(Action)和事体(Being)。一个行为(包括动态性行为和静态性行为)是由很多具体的子行为或动作构成的(如图中的A 1 、A 2 、A 3 -----);一个事体是由很多个体构成的(如图中的B 1 、B 2 、B 3 -----)。
EVENT
ActionBeing
↓↓
A 1 、A 2----- A n B 1 、B 2 ---B n ↓↓
D 1 -----D n C 1 ----C n 事体可包括人、事物、工具等实体,也可包括抽象和虚拟的概念。一个动作或一个事体可分别带有很多典型的特征性或分类性信息D或C,这样,一个事件域就可能包括若干要素,而不仅仅是施事者、受事者、作用力、场景等要素,而且这些要素之间还存在层级性关系。只要动作就会涉及到动作的发出者和接受者,BAB(事体+动作+事体)就构成了一个事件域E的基本成分,基于此,语言就可形成各种基本句法结构。这一理论对于学生学习英语基本句法结构启发很大,学生对照王寅教授的ECM图示能够相对容易地理解相关的知识点。
除动态地解释语言形成的基础外,ECM模型最为可贵的是对词汇的上下义、词性转换、词义变化方式等作了很好的解释。这一理论将有助于减轻师生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与学的难度。
2.ECM认知模型对语言现象的解释
2.1 转喻机制
人们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有识解事体的认知能力,人们可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的需要,基于不同的层次来认识一个整体事体,转喻就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个基本认知方式。
从ECM可知,一个事件可包含很多行为要素和事体要素,我们仅用其中一个要素和部分要素就可表达整个事件。人们可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需要,基于不同层次来认识一个整体事件,此时就得依靠缺损信息手段,只能运用事件中的部分信息,或借用相关要素来表示某一整体事件,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以部分代表整体的转喻机制在起作用,因此缺损信息和转喻机制有着共同的认知基础,上图可为我们提供一个清晰而又明了的转喻理解模式。如“他在抽烟”这个事件域中,可能包括多个动作,如到烟铺买烟、点燃火柴、抽烟的动作等等。在这个事件域E中会涉及多个事体,根据人们的常规体验和认知,动作与个体之间存在规律性的结合,构成一系列BA 1 B+BA 2 B+BA 3 B-----+BA n B搭配,并已形成我们头脑中的框架知识。人们还可以用动作链中的某一环节或事件中某一个别事体,缺省其他要素,来指称整个事件。如:There are a lot of intelligent heads inthis university.(大学里有许多智者 。)(直译:智慧头脑) 在上例子中,“Head”(头脑)代表人,是用人的器官代表整个人。
2.2词性转换
由于ECM强调事件要素的层级性,这就能很好地解释词性转换。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