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时间介词“当”的产生及发展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当”的时间介词用法产生于上古。如果没有事物的发展、运动。战国后期时间介词“当”有向假设连词虚化的倾向。发展,时间介词“当”的产生及发展。
关键词:当,时间介词,产生,发展
 

“当”的时间介词用法产生于上古,用来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论文参考,发展。“当” 构成的介词短语一般位于动词前作状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 “当今”、“当时”、“当……(之)时/世”

(1)当今吾不能与晋争。(《左传·襄公九年》)

(2)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孟子·滕文公下》)

(3)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孟子·梁惠王下》)

(4)夫杀一臣而存一国,其不言“吉”何也?且死者无知,则以臣釁鼓无益也;死者有知也,臣将当战之时,臣使鼓不鸣。(《韩非子·说林下》)

(5)当苗时禁牛马入人田中,固有令,而吏不以为事,牛马甚多入人田中。亟举其数上之;不得,将重其罪。(《韩非子·内储说上》)

(6)寡人始行县,过番吾,当子为子之时, 践石以上者,皆道子之孝。故寡人问子以璧,遗子以酒食,而求见子。(《战国策·赵策》)

(7)自今以来,督军郡守,其谨察非法,当农桑时,以役事扰民者,举正以闻。(《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

(8)当御备时,诸将军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恃,不相听从。(《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9)当出户时,忽掩其衣裾户间,掣绝而去。(《搜神记》卷2)[1]

(10)每当至讲时,辄窃听户壁间。(《世说新语·文学》)

(11)当佛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时,阿若陈如,于诸法中,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过去现在因果经》卷3)[2]

(12)当大争之世,而循揖让之轨,非圣人之治也。(《韩非子·八说》)

“当”表示时间义,最简单的结构形式是“当今”,如例(1)。论文参考,发展。先秦时期,“当”和“(之)时”之间一般是代词“是、此、斯、尔、其”等或表君王名称的名词,如“当尧之时”,这些“当”字结构常出现在语段之中,其中的“是时”、“此时”、“斯时”等均指与上文所说事情同时,如例(3)。从战国后期开始,“当”和“(之)时”之间出现了普通名词,如例(4)、(5)、(7)中的“战”、“苗”和“农桑”,有时是主谓、动宾和状中短语,如例(6)、(11)中的“子为子”、“佛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例(8)-(10)中的“御备”、“出户”、“至讲”,例(12)中的“大争”。时间名词“时”在这些句子中表示时点,作用同方位词一样,即对某事件、行为、状态进行时间上的定位,它既可以用于体词之后,也可以用在谓词之后。论文参考,发展。当“时”用在体词之后,是短语的中心语,其前的体词性成分是定语,如“苗时”、“农桑时”;“时”用在VP1之后是时点标记,“VP1时”指示出了VP2这个事件出现的时间位置。“VP1时,VP2”的结构语义是:在由VP1这个事件所确定的时间参照点上,VP2发生了。VP2是核心陈述,VP1只是帮助确定时间[3],例(6)、(8)、(9)、(10)、(11)就属于这种情况。此时,作为时间标记的“当时”、“当……(之)时”跟方所介词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将代表环境因素的成分介绍给核心陈述部分,从而起修饰、限定的作用。

(二) “当+谓词性成分”

(13)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己:“余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其藩育其子孙。”(《左传·昭公元年》)

(14)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战国策·秦策》)

(15)真当发西讨,帝亲临送。(《三国志·魏书·曹真传》)

(16)当袁绍﹑公孙瓒交兵,幽冀饥荒,养寡嫂孤兄子,以学行见称。(《三国志·魏书·卢毓传》)

(17)且秦始皇不筑道德之基,而筑阿房之宫,不忧萧墙之变,而修长城之役。当其君臣为此计也,亦欲立万世之业,使子孙长有天下,岂意一朝匹夫大呼,而天下倾覆哉?(《三国志·魏书·高堂隆》)

(18)今围垒转固,兵马向集,但当精修守备以待越逸,而更移兵守险,使得放纵,虽有智者不能善后矣。(《三国志·魏书·王基传》)

(19)当进军讨卓,遣长史公仇称将兵从事还州督促军粮。施帐幔于城东门外,祖道送称,官属并会。(《三国志·吴书·孙坚传》)

(20)当其临局交争,雌雄未决,专精锐意,心劳体倦,人事旷而不修,宾旅阙而不接,虽有太牢之馔,韶夏之乐,不暇存也。(《三国志·吴书·韦曜传》)

(21)命气温识,舍身而转逝。当其死卧地,独草无所知。(105.2.50lb)4]

(22)虎豹之所以能胜人执百兽者,以其爪牙也;当使虎豹失其爪牙,则人必制之矣。(《韩非子·人主》)

(23)当人强盛,河山可拔,一朝羸缩,人情万端,言之悲叹。(《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

这一组引例中介词“当”全是以谓词性成分(包括主谓短语、连谓结构、兼语结构等)做宾语,这种结构形式在晋、南北朝时期已较普遍。时间的存在,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只有依靠物质的运动变化才能为人们感知,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事物的发展、运动,人们也就无法对时间进行计量。论文参考,发展。上面的例句分为两种情况,例(13)-(21)是一组,“当”后的成分正如前面分析“VP1时,VP2”结构中的VP1,它的作用是帮助其后的VP2确定时间,这时VP1和VP2是处在同一时间位置上的;例(22)、(23)中“当”后的成分在具备上述意义的同时,还隐含了一层意思,即介词“当”引进的成分是后一动作的前提、条件,只有“使虎豹失其爪牙”,“人必(才可)制之矣”,只要“人强盛”了,“河山(才)可拔”,从逻辑上讲,前提、条件的时间位置必然位于主要动词之前,假定VP2的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位置为[b,c],那么此时“当”引进的动作行为和主要动词所指时间上不重叠,它们之间的时间关系大致可表示为[a,b]+[b,c]。这种意义上的双重性最终导致“当”的重新分析,亦即句法结构的表层形式没有改变,但句法结构层次却发生了变化。这表明,战国后期时间介词“当”有向假设连词虚化的倾向。

(三) “当+表年度、时令、时点、年龄的名词”

(24)当夏四月,是谓孟夏。(《左传·昭公十七年》)

(25)《明夷》之《谦》,明而未融,其当旦乎,故曰:“为子祀。”(《左传·昭公五年》)

(26)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论语·乡党》)

(27)当幽王三年,王之后宫见而爱之。(《史记·周本纪》)

(28)天道神明,人不可独杀。我不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史记·酷吏列传》)

从上面的引例可以看出,“当”后可以跟表季节、月份、时辰、年度、年龄的时间名词,它们的作用类似于方位词。方位词用来说明事物存在或事件发生的方位,而这里的时间名词表示时点还是时段,要受到后面事件性质的制约。如例(26)中“袗絺绤,必表而出之”这一行为呈间断式的延续性,所以“当暑”表示“在夏天”的意思,指的是时段。论文参考,发展。而例(28)中“见壮子被刑戮”这一事件不具有持续性,它在时间上的投射只表现为父亲年老时的某一点,所以“当老”指的是时点。

(四) “当……之初/之际/之间”

(29)当受任之初,自谓究竟大事,共尊王室。(《三国志·魏书·臧洪传》)

(30)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祖父淑,字季和,朗陵令。当汉顺、桓之间,知名当世。(《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31)当殷、周之际,王侯世尊,君臣久固,民习所专。(《三国志·蜀书·谯周传》)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可与“当”搭配的新的时间名词,如“初、间、际”等,而它们多半又是由方位名词虚化来的。“际”的本义与空间有关。《说文·阜部》:“际,壁会也”,即“墙壁接缝、相交之处”。后来从空间的相交合,引申为时间上的相交合,表示“先后交接的时候”,如例(31)中的“殷、周之际”。方位词“间”表示一定的空间范围,投射到时间轴上表示时段,如例(30)的“汉顺、桓之间”。“当”要根据与之组合的时间名词的性质来判断是表时点还是时段。

(五) “当+谓词性成分”表示时态

(32)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论文参考,发展。”(《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33)当有老公从东方来,携豚一头,酒一壶。主人虽喜,当有小故。(《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34)东方当有马吏至,恐父哭子,如何!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35)尔时吴兴沈充为县令,当送客过浙江,客出,亭吏驱公移牛屋下。(《世说新语·雅量》)

如前面所分析,“当”作为时间介词,表示“在……时候”,而例(32)-(35)的“当”后尽管也接了谓词性成分,但它似乎强调VP1所表示的动作正处于发生和进行的时刻,更侧重于动作进行时所呈现的状态。这种意义上的偏移并不影响“当”所在的小句作为第二分句发生的时间参照。“当”后的VP1动作本身有可能是个时段,如例(35)的“送客过浙江”,但在句中它显然已被抽象为一个时点,也就是说在“正送客过浙江”的同时,“客出,亭吏驱公移牛屋下”。VP1和VP2同时发生,且VP1从本质上是说明时间位置的状况,是一种时点概念。这种转变过程之所以发生是因为那些抽象的不易被感知的“动作状态”,只有借助于动作行为在时间、空间位置上的存在变化才能更形象具体,便于把握。这些例子表明,南北朝时期的时间介词“当”有向时态转移的倾向。

我们在分析介词的方所范畴和时间范畴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古人对时间的理解很少是纯粹时间性的,更大程度上跟他们所熟悉的概念诸如事件、空间等密切相关。就一典型的事物而言,它们一般都占据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这种运动方向和时间流向的相似性、空间范围与时间段的相似性以及空间点与时点的相似性,使得多数方所介词兼有表时间的功能,这与认知密切相关;另外,可以充当介词宾语的通常只有词和短语两级语法单位,句子一般是不能充当介宾的。但是通过描写时间介词“当”的用法,我们发现它的宾语的范围更为开放,不仅可以是体词性的,也可以是谓词性的,有谓词性的短语也有主谓宾齐全的句子,它们通常表示事件。就某一事件的发生而言,它需要一定的空间,同时又要占据一定的时间,所以用一件事情为另一件事情进行时间上的定位同样也与认知有关。


参考文献:
[1]刘秀芬〈搜神记〉介词系统及其历史定位.山西大学2002级硕士学位论文.
[2]徐朝红求那跋陀罗汉译佛经介词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2级硕士学位论文.
[3]何瑛汉语与时间相关的范畴转移研究.中社会科学院2004级博士学位论文.
[4]刘春凤东汉佛经与〈论衡〉介词比较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2级硕士学位论文.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涉外导游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研究
下一篇论文:视域融合观点下《孤独的割麦女》三译本比较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