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在新课程标准提出之后。学术界对传统田径教学中一味强调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教学给予不同程度的否定。新一轮课程改革具有自主选择课题。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标准,技术教学
在新课程标准提出之后,学术界对传统田径教学中一味强调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教学给予不同程度的否定。同时,对田径教学也提出了不少建议,其中主要的就是田径技术教学内容的改革,强调田径的健身性,要求降低技术难度,增强田径教学的娱乐性。有部分体育教师也在“快乐体育”、“健康体育”思想的影响下在教学中忽视甚至放弃了田径技术教学。然而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要学生全面发展,我们不能因为技术教学的开展困难而舍弃技术教学。针对目前基础教育中田径技术教学的现状,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田径技术教学的地位。
1导致田径技术教学被忽视的几个原因
1.1教学观念上出现“以学生兴趣为中心”的误区
新一轮课程改革具有自主选择课题,自主开发学习内容的教育思想,其教育目的就是摆脱传统体育教育的弊端和束缚,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将学生在传统教学中的被动地位解放出来。新的课程标准出台让一部分教师去重点发展传统教学中忽略的非智力因素,而对于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传授却忽视了。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以学生兴趣为中心”的现象。在这种片面思想的影响下,学校体育中不受学生欢迎的田径必然是改革对象,学校体育的田径技术教学越来越简单,田径教学没有达到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要知道现行的技术动作是根据原理设计的最佳组合,只有通过动作规范同时领悟到相关的技术原理,才能具备自我体育能力,有效落实终身体育。发表论文。[1]因此,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但又不能让我们的教学被学生的兴趣束缚。
1.2在教学内容上“游戏性教学”的误区
在我国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教学曾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后来体育游戏逐渐在课堂中消失。在课程改革之后,体育游戏又重新被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得以在课堂上应用,即游戏性教学。这种游戏性教学就是以体育练习为内容,以游戏活动为形式,发展身心健康的身体活动教学。这种游戏性教学将以往发展身体各种能力的基础运动形式用游戏来代替,这样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游戏过程提高了身体素质,增强了身体的各种适应能力。很明显,这种游戏性教学无非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既保持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又使学生的身体的得到锻炼。但部分教师只看到了这一点,田径课完全由这种游戏性教学代替,以致出现目前田径课上“玩的多,学的少,追求娱乐”的现象。游戏性教学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是有其明显的优势,但田径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有让学生掌握田径运动的基本技术、技能。因此,将田径课上成游戏课的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1.3“淡化技术”导致的误区
新课程标准中的运动技能领域目标要求注重学生的基本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技术教学是田径课教学的主要内容,由于传统的田径教学遇到的种种问题,所以在课程改革时技术教学是田径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目前对于田径技术教学所提出的“降低运动技术难度,简化项目规则”的相应措施。田径中的技术要求高,难度大的技术,教师在教学中是不可能要求学生完全的掌握,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客观存在的差异。体育教师在教学初期可以灵活的简化规则,比如:跳远可以扩大起跳区,跳高可以将高度降低高度,等到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的时候在逐渐在规则上提出要求,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正式比赛的动作规格和比赛规则。发表论文。[2]所以降低运动技术难度,简化项目规则是目前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也这造成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教师在教学中对运动技术讲解变少,对技术动作要求不高,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并没有明确该项目的规格,使田径教学变得毫无意义。
2技术教学在田径课中存在的必要性
2.1了解田径健身性必须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
田径运动具有双重属性,即竞技属性和健身属性。在新课程标准提出之后,田径的健身性在学校体育中受到格外重视,进而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学目标。在追求“健康第一”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对田径技术教学的忽视。“健康第一”不是“健康唯一”,不能因为追求片面的健康而去摒弃技术教学。学校体育追求的是学生身体、心理、精神上的健康,但要达到这种全面的健康就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运动知识。在以田径为手段来追求健康时,必然要通过一定的身体练习,此时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就显的犹为重要。田径运动技术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完善的,逐渐的科学化、合理化,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一定田径运动技术可以让学生在运动中更好的掌握运动负荷,懂得如何避免危险动作,合理运用技术动作,才能达到最佳的健身效果。
2.2田径技术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理解能力
我们学校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不仅要成为一个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应该是一个生活的享受者。体育一步步地深入大众生活,参与体育活动和欣赏体育表演已经成为人们休闲的重要部分。这就需要人们具备对体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只有兴趣的支持才能真正落实终身体育,也只有对体育有一定的理解才能明确体育的内涵。田径技术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体育理解能力方面有积极的作用,田径技术教学不仅能使他们了解田径运动的技术规格,而且能够获得一定的体育审美能力。欣赏体育时,我们不仅要看运动的速度美、力量美,还要欣赏运动的技术美,也就是通过体育的各种“美”的感染,逐渐培养起对体育的兴趣,加深对体育的理解,并且成为体育的终身从事者。
2.3学校体育目标的要求重视技术教学
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青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的五个领域目标体现了我国体育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大体可以分为:一、从生物学的角度发展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能力,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技术;二、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指出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三、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美的情操,建立终身体育的思想。[3]在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之后,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格外重视,但目前的学校将体育课上成游戏课、娱乐课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其目标必须紧紧围绕教育目标,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那么我们学校体育的教育目标也就难以完成。田径技术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知识、技能,还要在他们的心理、品德和创新能力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这才是体育教育目标所要求的。
2.4体育课技能性特点是田径技术教学存在的依据
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运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种运动技能,并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进而实现增强体质,培养学生兴趣,完善心理等目标。技术教学体育教学的切入点,是作为学校体育得以成立,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科学依据,是构成体育教学的过程主线。[4]技术教学是田径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依托,没有技术教学的田径课是毫无内容可言的,田径课就会变成“无米之炊”,难以开展,更无从谈起发展学生的身体、心理和情感。所以田径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田径技术的这个媒介,并通过这个媒介实现新课程标准的各个领域目标。
3田径技术教学开展途径
3.1让学生认识到田径技术的重要性
20世纪50年代的学生每天自觉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那时的锻炼手段主要就是田径运动。但现在,由于球类和体操的娱乐性更强,学生的课余锻炼手段用球类和体操代替了田径。“田径是运动之母”,这句话表明田径是其他各项运动的基础,其他的运动项目的复杂技术都是在走跑跳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如篮球活动中的抢篮板球、移动,健美操中的腾空,都有跑和跳的动作。如果这些项目没有田径作为基础,学生是不可能掌握其他项目的复杂技术的。另外,田径运动还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减少运动损伤,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反面都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表明掌握田径运动技术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田径运动的价值。
3.2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要具备富有责任心的态度,良好的情感品质,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广博的知识结构和程度,富有想象力的、有条不紊的工作能力。首先,传统的教学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和精确的动作示范,在从事体育教学时一切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教学中从属与教师,教师只要将预先安排的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师生间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在长期的教学中积累了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课程的改革必然要引起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改革,当前的田径教学要求以学生为本,在田径教学中要师生合作,师生间平等对话,让师生间营造一种积极、活泼、协作的气氛,形成和谐的教学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气氛。另外,体育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技能,还要使自己具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要有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艺术修养,才能容易和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对学生才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样教师才能将自己所学和情感灵活运用于教学之中,通过情感吸引学生使其产生积极的情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顺利地完成,不仅能让学生自觉的掌握所学内容,而且可以使学生的身体、情感、意志、性格得到培养。
3.3改进教学方法
田径教学应该发展学生的基础体能为根本,以学习运动基本技术,健身知识方法为主要内容。发表论文。田径运动本身存在特点不是田径课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其主要原因是在于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简单、刻板,在传统田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解、示范、纠错,而学生在被动接受。在课程改革之后,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应当加以改革,在教学中,要多采取启发式、诱导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样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时,学生的兴趣必然会提高。在进行技术教学时,可以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领略田径运动的优美动作,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复杂的技术动作,教师应该积极地耐心的指导学生学习技术动作,正确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遗传、地域、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身体的先天素质和接受能力是有差别的,对待素质和接受能力差的学生,教师应该适当对其降低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田径运动技术规格。[5]应该说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田径教学质量的重点也是难点。
4结束语
在体育新课程理念下,田径课遭到冷落,田径技术教学更是面临严峻挑战,这是由于部分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曲解造成的。相反,我们要更加重视田径技术教学,技术教学是田径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又要防止过于重视对技术教授的极端,没有技术教学和过于重视技术的教学,田径课最终都会走向死亡。体育教师要从自身的专业理论、技术、技能上提高自己,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掌握田径运动技术,还要让他们受到田径运动技术美的熏陶,使他们真正成为体育运动的忠实拥护者。
参考文献:
[1] 张振华.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及误区[J].体育与科学,2003,24(3):73-75.
[2] 张秀丽,王凌娟等.田径运动在高校公共体育中存在的必要性[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23(1):114-117.
[3] 刘清黎.体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70.
[4]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63.
[5] 沈舜尧.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改革田径教材的教学[J].中国学校体育,2006,(2):1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