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近几年一直比较关注学生的“幸福感”教育的渗透,切身感受就是,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会不断融洽,他们会变得更加活泼开朗和自信,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和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有利于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2.幸福感教育应长期不断地坚持。学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个体,他们处在动态的环境中,各种因素都有可能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影响。笔者认为,幸福感教育要长期开展下去,要将幸福感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各个领域。
3.幸福感教育需要更专业的指导。就学校而言,现在很多学校都有专职的心理教师,但大多还停留在“释疑解惑”的被动层次,若能主动增强对学生的幸福感专题教育,开展多种教育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幸福感渗透教育,则学校的德育工作还能再更上一层楼。
4.幸福感教育需要各种力量的配合。人是社会的人,学校的教育离不开家庭、社会的共同配合。对学生的幸福感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需要各界力量的支持与配合,更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共同营建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
结 语
幸福,作为人生的目的和权利,具有恒久而常新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整个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历史。个人幸福是人们活动的终极目的,而人类幸福是一切科学探索的终极目的。拥有幸福感的人,每天都会感到心情舒畅,活力迸发。“草色更青,阳光更灿烂”。 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广大高中学生的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2] 刘茨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刘芬.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N] .北京科技报,2005(8).
[5] 赵淑媛.重点高中学生幸福感的现状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6(3).
[6] 孙凤. 和谐社会与幸福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