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境逼则虚境生—借助直观,建构策略
论文关键词:实境,虚境,直观,策略
皮连生教授认为,认知策略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知道该认知策略是什么、有什么功用、包含哪些具体的操作步骤;第二阶段是结合该认知策略适用的情境,对如何运用这一策略进行练习,逐步达到能够熟练甚至自动地执行认知策略的操作程序;第三阶段是清晰地把握策略适用的条件,知道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使用这一策略,并主动运用和监控这一策略的使用。
他是站在理论的高度给我们指出策略习得的过程与条件,那么在操作层面,我们该如何把握呢?
我赞成沈重予老师的看法,即策略和方法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方法往往有鲜明的行为特征,有较强的可操作成分。方法是可以传授,从外部输入;策略是对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有很强的体验性,策略只能意会,在内部萌生。方法就好比是实境,策略好比是虚境。
那么如何通过方法的培养,从而建构起学生的策略意识呢?本文就结合着六年级上册,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一课,谈谈我的做法。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是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策略因为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让老师们觉得难教,甚至把这部分内容上成应用题的训练课。因此要想办法给学生一个表达的载体,而这个表达的载体就是借助直观。
方法的直观——在操作中感受策略
我在教学例1的时候,将1个大杯和6个小杯以实物的形式出现。让学生通过演示,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或把6个小杯换成2个大杯,学生不仅直观的看到换的过程和结果,而且借助操作,有条理的将换的过程和结果表达出来。此处的直观,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为下面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使用的多媒体直观作了很好的铺垫。
思想的直观——在反思中建构策略
策略是在学生的不断反思中形成的。如何将“实”的方法上升到“虚”的策略层面呢?我觉得还是要借助直观,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悟。
我在教学玩例1后,引导学生第一次反思:在解决问题时把什么替换成什么?(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或把6个小杯换成2个大杯)任意替换吗?让学生体会到替换是要有依据的,在本题中是根据大杯和小杯的倍数关系进行替换的。
接着把题中大杯和小杯之间的倍数关系改成相差关系,即每个大杯比小杯多160毫升。学生完成解答后,形成板书:
大杯 小杯 果汁总量

1 6 720

3+6 720
2+1 720
 
1+6 720-160
1+6 720+160×6
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反思:观察板书,我们在替换时,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引导学生说出:大杯和小杯存在倍数关系时,杯子的数量变了,果汁的总量没变;当大杯和小杯之间存在相差关系时,杯子的数量没变,果汁的总量发生了变化。)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替换的本质。
教学完课本的练一练和练习第1题后,引导学生进行第三次反思:刚才我们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了那么多题,你觉得在什么时候我们要用到替换的策略呢?(当题目中有两种不同的量,而且这两种量存在倍数关系或相差关系时,我们要用到替换。)我们是怎样替换的?(总是把两种量,根据他们之间的关系替换成同一种量。)这样替换有什么好处呢?(换成同一种量使问题变得简单。)
正是这样,借助直观,在一次次的反思中,让学生“会说”起来。学生不仅学会了替换的方法,而且开始赏识策略,从而逐渐的建构起自己的认知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