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幸福感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理想得到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愉快状态,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它是人类的一份永恒追求。学校教育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关注学生的成长,培养心智健全、人格完善的社会公民。本文通过对高中学生幸福感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影响高中生幸福感的一些因素,探讨了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幸福感教育,以促进学生更健康地成长。
论文关键词:幸福感,高中生,历史教学,策略
(一)一则让人感到震惊的“报告”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中学生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据悉,该调查从2004年开始启动,涉及全国13个省的约1.5万名学生,其中女生数量略高于男生,平均年龄为16.3岁。调查数据显示,有20.4%的学生(男生为17.0%、女生为23.7%)曾经考虑过自杀;6.5%的学生(男生5.7%、女生7.4%)为自杀做过计划……
为什么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却有这么多人选择用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呢?面对一个个不断发生的人间悲剧,作为一名学校教育工作者,除了深深的一声叹息,更需要一份理性的反思。中学生这种对生命的漠视,归根到底是由于他们彻底丧失了幸福感而产生的一种绝望心理所致。
(二)高中生“幸福感”现状
笔者所在学校是浙江省杭州郊县的一所普通高中,具有一定范围的代表意义。为了对目前高中生的“幸福感”现状有更多了解,笔者设计了一些问卷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法,从本校高一、高二、高三年级中各抽取1个实验班(约50名学生)和1个普通班(约50名学生),一共312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幸福感问题的问卷调查研究,收回有效答卷308份,数据统计如下:
表1:你感到幸福的原因是什么?(可多选)
学业顺利
家庭和谐
和同学、朋友相处愉快
身体健康
其他
人数
140
228
223
236
36
所占比例
45.5%
74.4%
72.4%
76.7%
11.7%
表2:你觉得破坏你幸福感的原因有哪些?(可多选)
学业不顺利
家庭
问题
情感挫折或朋友少
疾病
觉得不安全
其他
人数
181
126
115
101
38
25
所占比例
58.8%
40.9%
37.3%
32.8%
12.3%
8.1%
表3:请你判断自己的幸福程度(单选)
非常幸福
比较幸福
马马虎虎
感觉不到幸福
很不幸福
人数
104
118
69
9
8
所占比例
33.8%
38.3%
22.4%
2.9%
2.6%
通过调查统计可以发现,高中生的幸福感总体状况良好,72.1 %的高中生的幸福感程度较高(非常幸福、比较幸福),但也有5.5%的学生幸福感程度较低(感觉不到幸福、很不幸福)。从数据的统计中还可以发现,在影响高中生幸福感的因素中,“学业压力”排在第一位(占58.8%),其次是家庭因素(40.9占%)和情感因素(占37.3%)。另外,学习成绩差异及年级段的不同,学生的幸福感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相对而言,学业成绩优秀者的幸福感比学业成绩较差者强;高一学生体验到的幸福感要比高二和高三学生强,高三学生的幸福感最弱。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历史课,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幸福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中生“幸福感”培养的意义
1. 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育作为培养人、发展人的活动,从根本上说是培养人的幸福能力,即追求幸福、体验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幸福感教育,是新形势下中学历史学科教育的目标之一,我们应进一步挖掘、发展历史教育的功能,在教学中渗透幸福感教育,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适应形势发展的接班人。
2.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高中学生都是十八九岁的青年,这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年龄啊!但梦想越多,预示着失望也会增多。因此,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在教学中要切实加强对学生思想的科学引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学生才能不断地体味人生的幸福。一个经常拥有幸福感的人,他就会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能坦然面对人生旅途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挫折。他们为理想而奋斗,步伐坚定,奋勇向前,心中始终有一盏明灯。通过幸福感的渗透教育,能使青年学生的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自我价值不断实现。
3.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社会和谐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从我国古代孔子的“和而不同”、墨子的“兼爱”到近代康有为的《大同书》都表达了追求和谐社会的愿望。个体的幸福是社会和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社会成员的幸福感程度低下,容易造成各类社会危机现象的发生。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高中生,他们的幸福度会直接影响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比如近些年青少年犯罪率的提高,有的专家指出,这跟他们幸福感的缺失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渗透幸福感教育,有利于高中生对自身主观幸福感的构建,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
三、“幸福感”相关概念界定
幸福感,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是具有内化价值和意义的主观心理体验,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也就是说对整体生活的满意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个体的幸福感体验就愈强。
高中学生的幸福感,可以理解为高中生在所生活的环境中各种生理、心理和认知等方面的需求获得满足的程度。其结构要素包括了高中生对生活总的满意度、对各类主要活动的满意度、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消极的情感体验。
幸福感教育,就是依循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通过引导学生对幸福感的认识和感知,促进高中学生的幸福感受,并在教育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内在发展动力,让学生获得幸福和满足,逐渐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和自主追求幸福的能力,从而使之逐步发展成为拥有幸福能力的生命主体。通过幸福感的教育,唤起高中生对社会及他人的爱心,并在价值观、人格观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四、历史教学中渗透“幸福感”教育的策略
1. 创设灵动历史课堂——让学生“触摸”幸福
从笔者对高中生的幸福感的调查来看,“学业问题”是影响高中学生幸福感的最主要因素,由家长的期盼、社会的压力、同学的竞争等引发的学习压力影响着他们对幸福的积极情感体验。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