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提高《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时间:2015-11-18  作者:王晓刘兴华钱贵平

摘要:目前,大多数高校以《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作为各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入门,因此,如何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是许多教学人员所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就目前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环节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对每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论文关键词:文化基础,教学质量,教学环节

教学质量是学校追求的永恒主题。对于学校教学来说,教学进度计划的制定、实施、备课、授课、作业练习、课外的实践活动以及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评价办法等都属于教学的环节。任何课程的教学都需要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然而,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以下简称《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许多学校的很多老师却往往忽略了教学中的某些环节或没有把握好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低。

《文化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认识、掌握和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入门课程,具有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学时少、生源差异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目的,我们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贯穿于整个《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过程。本文首先阐述了目前在《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环节中所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对每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2 《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环节中所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进度计划的制定不合理

教学进度计划的制定是教学环节中的首要环节,它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它各个环节。然而,一些老师在《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却忽略了这个环节,主要表现为:在开学初没有制定教学进度计划、或者过于简单、或者脱离教学大纲、或者死板地按教材来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2.2 备课走形式

备课又叫做课前准备,备好课是授好课的前提条件。然而,一些老师在《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却没有重视这个环节,主要表现为:视备课为写教案,而教案是每所高校都要检查的教学材料之一,因此,一些老师为了应付检查而简单地将书本上的内容照抄到教案上。这样的备课在授课的时候只能是照本宣科。而《文化基础》课程所涉及到的概念多而不细,知识点更新快,如果照本宣科的授课方法只会导致大部分学生厌恶该课程的学习。

2.3 授课方式方法不得体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课件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媒体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减少文字书写等显著的特点。因此,许多高校在传授该课程采取的就是多媒体教学方式。授课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手段。目前仍有部分老师在《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过程采用传统的授课方法,即完全遵循书本内容和知识结构,通过“讲授法”完成一系列的教学任务,如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控制学生掌握知识信息的过程等。“讲授法”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或信息传输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随着信息技术、新知识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式授课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必须研究新的授课方法。

2.4 课内上机松散,课外实践活动缺乏,作业练习的布置、验收没有保质保量

《文化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学生只听不练根本达不到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可是许多老师和学生,都忽视该课程的实践。譬如,老师视上机课为放松课,人虽然在机房,却没有尽职尽责地去辅导学生,而是在做自己其它的事情;学生视上机课为玩耍课,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或者去了也在玩游戏、上网聊天。至于课外实践活动,许多高校根本就没有开展。这种不重视课内、课外实践活动的教学,不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做作业是复习、练习的过程,也是继续和深入学习的过程。然而,大部分老师,布置的作业练习大多在课后客观题,而对实践操作题的布置随意性大,针对性差。

3 解决《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环节中问题的方案

3.1 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Task-based Learning)是以建构主义的认知灵活性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具体任务,教学中以完成任务为主线,把知识点巧妙隐含在任务中,由教师引导学生。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知识。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把知识分解成若干个点,包含在各项“具体”任务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学到相应的理论知识。这与《文化基础》课程内容之间逻辑性不强的特点吻合。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个目标、基于几项任务来完成的,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符合进一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及灵活运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力的目标。因此,我们采用了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实施《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

3.2 基于纲、本,但不拘泥于纲、本,合理地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只有合理地制定教学进度计划,才能备好课和授好课。《文化基础》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强,但是深奥难懂的理论较少。这为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协作学习提供了可能。其次,该课程基本内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计算机基本知识、基础操作;常用办公软件及应用;多媒体网络及应用等。内容之间逻辑性不强、易于分割知识点。这就要求在制定教学进度计划时,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和合理地分配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时间。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我们在坚持不脱离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对教材的某些章节内容进行了增减、重新调整和整合。例如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可以通过布置课外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补充新知识,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在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时间分配上,教学大纲要求是理论课时、实践课时的比例为1:1,于是许多老师在制定教学进度计划时,就简单地根据“1:1”原则制定为一次上课一次上机,这样会造成时而无内容可上机,时而上机内容太多以及课程设计没时间去完成。因此,我们在遵循教学大纲(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为1:1)要求的基础上要根据内容合理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3.3 改变“视备课为走形式”观念,视备课为教学设计

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媒体等,形象地说备课就是教学设计。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既是一个复杂的物质准备,又是一个理想的心理预期。因此,我们都是按如下格式精心设计《文化基础》课程的每一堂课。

(1)章节名称; (2)课时量; (3)编写时间; (4)实施时间; (5)教学目的和要求; (6)重点; (7)难点; (8)教学方法; (9)教具(器材);(10)教学过程:①新课导入, ②新课内容,③新课总结;(11)作业布置:(12)后记。

这样,我们在授课时,就能承前启后、主次分明、有的放矢地授好课。

3.4 采用新颖的授课方式,改变传统的授课方法

通过采用专题式、案例式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常用办公软件及应用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为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我们在课堂上采用“四步曲”教学法:

第1个阶段,案例引入,提出问题。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体验学习的快乐
下一篇论文:提高高校化学教师在教学综合组织能力的几点建议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教育教学论文
最新教育教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