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加强节水教育。重要的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水价政策。贯彻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高耗水项目的水资源综合评价制度。
关键词:缺少,节水,水价,环境影响评价
山西是水资源最为紧缺的两个省之一,人均水资源为381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远低于人均500立方米的国际极度缺水标准,这种水资源的严重匮乏已经严重制约了山西的经济发展和民生发展。
1 山西的缺水现状
水资源是指可以更新补充,可供永续开发和可被利用的水源。我国《水法》所指水资源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即是陆地水水源。山西是全国水资源最为贫乏的省份之一。山西水资源总量为142亿立方米,人均占水量为381立方米,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17%,世界水平的4.1%。
山西河流基本上属于外流水流,分属于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地表径流量受地形、降水的影响,呈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西北部水资源比较贫乏。且时间分布不均匀,多集中在7、8、9三个月,且年际变化较大。
山西地下水资源为12146亿立方米,但可采资源只占45%。目前山西水资源开发比例已高达68%,远远超出20%-40%的国际公认用水标准,地下水位已经下降到1100-1200米,水资源持续锐减。全省目前城市缺水量约60万吨,50万农村人口吃水困难。据专家分析,到2010年,山西中等干旱年的缺水量将达50亿立方米,将是目前缺水量的2.5倍。
山西水污染严重。在全国污染严重的30个城市中,山西占了13个。十五末,山西仍有1092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其中有672.23万人的饮用水质不达标,其中,约有338.7万人饮用高氟高砷水。
2 山西缺水的原因分析
山西缺水,根本原因何在?缺水之痛,究竟有多重?只有深入分析山西缺水的主客观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找出解决山西缺水困惑的出路。
2.1 地理环境。
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属于半干旱气候区域,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水资源先天不足。降水量具有季节上和区域上分布不均匀和降水变化不稳定性,且蒸发量较大。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508.8毫米,且由南至北逐渐下降,降水量最大的晋城为629.8毫米,降水量最小的朔州只有406毫米。(中国水利报,2007-04-25,山西出招破解水“困”难题)从河流水系上看,除北部有汇水面积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极少支流自内蒙古流入山西外,其余河流均呈辐射状自省内向四周发散,流向省外。界西,滔滔黄河与山西擦肩而过,山高水低,利用极为不便。
2.2 水源控制性工程的滞后。
工程性缺水也是造成山西水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据山西省水利厅的资料显示,建国以来,山西共建成水库730座,其中大型水库6座,中型水库57座,总库容45亿立方米,数量与容量均未超过全国的1%,相当于周边省份的10%-15%,而且,令人忧心的是,目前各大中小型水库普遍存在着老化失修,淤积严重的问题,全省已建水库淤积量高达12亿立方米,不到河川径流的1/10,调蓄能力严重不足。近30年来山西省晋动工建设了张峰、横泉等3个水库,但至今尚未投入使用。至此,山西省平均每年86.77亿立方米的地表水中,约有73.2亿立方米的“肥水”流入了“外人田”。
2.3 采煤造成的漏水。
山西之长在于煤。煤炭业的发展推动了山西的经济发展,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采煤同时加剧了水资源的匮乏程度。由于煤炭的开采,破坏隔水层,疏干地下水,打破了地下水源原有的自然平衡,形成以矿井为中心的降落漏斗,使地下水向矿坑汇流,原有的含水层变为透水层,地下水位直线下降。据测算,平均每开采一吨煤就要破化2.48立方米的水资源,全省按每年8吨煤炭开采量计算,仅煤炭开采每年就要破坏15亿立方米左右的水资源,全省的水井因干枯正以每年8%的速度减少。
2.4 水污染导致的缺水。由于部分工矿企业和小煤矿的布点不合理,加之制度的不规范,使得企业互争水源,排水又不达标,造成了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目前全省污水排放量约为10亿立方米,而回收处理量仅有4900万立方米,全省90%以上的河道遭受污染。在全省水质监测总河长3178千米中,57.2%的河长遭到严重污染,河流水体已完全失去利用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用水企业的集聚,单位和个人擅自凿井,私自买卖水源款,转供水,超量取水等原因。
3 解决山西缺水问题的法律对策
3.1 加强节水教育,建设节水型社会。
在缺水成为世界性问题的今天,倡导节水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问题,极度缺水的山西有必要从工业、农业、生活各方面倡导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节水型社会建设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我国在2002年的《水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进节水措施,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要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关于大力开展城市节约用水的通知》等行政法规中也涉及相关节水的内容,对推动节水工作、建立节水型社会起到了很大的成效。除此之外,各地也相继颁布了有关节水的行政法规。如辽宁、吉林、河南等省都颁布了《城市节水管理条例》。位于黑河上游的甘肃张掖是国务院首批的节水试点城市,通过两年的节水试点建设,张掖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地方的财政有了大幅度增长,并初步形成了节水型社会框架。
在节水方面,山西省制定了《山西省水资源管理条例》、《山西省水工程管理条例》、《山西省地下水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等等,大力倡导节约用水,进行节水教育,并新建了一批节水工程。2003年,山西省首座环保型煤矸石电厂在侯马市建成投产,每年可消耗煤矸石30万吨,回收利用污水368万吨。作为太原用水、排污大户的太钢,采用当今世界上的反渗透水处理技术,使原来的浊环水达到除盐水水质标准,每年可提供240万吨深度除盐水、280万吨除盐水、1400万吨净环水,可节约新水1920万吨,全厂年处理污水达到5400万吨。2003年,首个矿井废水净化回用工程在大同市青磁窑煤矿调试成功,两万多名矿区居民结束了20多年吃水难的历史。但是,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需要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行制度建设。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