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做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
那么哪一种规则适合小学生自己来制定呢?我们下面分为家庭规则,韩剧热学校规则、和社会规则三方面来说一下。
经过调查我发现,家庭规则方面,尊敬家长,会礼貌待客,不打扰别人的休息,出门或晚归要和家长打招呼等,他们经过集体的商量能够自己得出结论。像如,作息时间要有一定的规律,进父母的房间要敲门等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才能完成。
学校规则方面由于小学低年级儿童经过幼儿园阶段的学习表现得非常出色,相对来说总结地比较全面,在这里老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学会反思自己行为的意识。社会规则中诸如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不在公路上玩耍,红绿灯的作用等此类的交通规则小学生能够自己提出来。建议教师借助这种情景继续把交通指示牌的相关指示内容一并和同学们通过引导和讨论来学习。经过讨论,游戏规则也总结得比较好。
经过全班讨论、教师整理再逐条念给学生表示确立,这样制定出来的班规使规则由外在的约束变为内在的需要,由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自我教育,由他律变成自律。让小学儿童自己制定班规注重的不是他们制定的班规有多全、多好,而是注重参与的过程,让儿童亲自参与制定班规这件事比儿童们制定的班规怎么样更有价值。
2、从活动中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
小学低年级儿童是幼小衔接的阶段,幼儿园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规则意识,在幼儿园时,小学生以游戏为主,到了小学马上要从“游戏人”变成“学习人”角色的转换。皮亚杰认为小学低年级儿童进入一、二年级后他们正处于感性认识和具体形象认识的阶段。我们的教育要在这个转型阶段给予帮助,多提供些活动的机会让儿童来发展自己的思维。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形象性。他们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面前的具体事物或其生动的表象联系着的。[8]我们要利用好这个特殊的阶段,把这一阶段儿童思维和行为特点的阻力转化为培养的动力,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培养小学儿童的规则意识。
单方面对权威或尊敬的时期(六到九岁)[9]的儿童不再把规则视为绝对神圣的东西,但是事实上决不破坏规则,儿童出现这样的表现处于其对规则的理解即认识。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必须尊重他的认知规律,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变硬性的说教为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对规则进行讲解,加强认知的引导。在活动中渗透为人之道等社会规则。教育者必须注意不要损伤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自发性,不要剥夺受教育者作出自主判断的机会。激发儿童的内在发展,不能过于靠灌输和权威的影响。
3、创造环境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
规则是遵守秩序的保障,对规则的崇尚与遵守就一个人而言,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就一个班级而言是一种良好的班风,就一个学校而言是一种良好的氛围,就一个团体而言是一种良好的道德规范。在一个大家都遵守的环境中,比较容易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因此营造一个秩序井然的校园环境,是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最好条件。[10]对儿童的优良行为要强化,不良行为要淡化。在一个规则意识浓厚的环境中个体受群体的约束和舆论的制约,个体的行为受到群体的舆论约束,近而个体在群体的环境中,按照群体的环境需要来严格要求自己,摒除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适应团体、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形成塑造自己的规则意识。
4、树立榜样,在愉悦中培养小学儿童的规则意识
小学低年级儿童精神奖赏的功效远远大于物质奖赏的功效,对于同学们遵守规则做得好的地方,我们要大力宣传、表扬,让学生感受遵守规则的幸福感和自豪感。这样的话,榜样的挖掘和学习是不可忽视的。在遵守规则方面,注意把遵守规则好的同学作为榜样的学习,一方面,使榜样感到了受表扬的愉快,另一方面让普通学生形成只要认真遵守规则就会受到表扬的意识。儿童模仿榜样存在着一般规律,如他们模仿周围亲近的人,随后模仿距离较远的人,先模仿老师而后模仿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人。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