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德育论文

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途径—借鉴道德教育方法

时间:2015-10-20  作者:李青

摘要: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寻找和探索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大众化的关键。本文将从分析道德教育的方法入手,试着从中寻找运用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从而应用到实现马克思大众化实践当中。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道德教育,新途径

(一)理论层面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使有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终于“浮出水面”并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探讨,也取得了一些可观的研究成果。但是大多数的学者只是肯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对怎样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在只是停留在推广意识形态的阶段,缺乏具体可行的方法,可操作性更是不强。

(二)实践层面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较好地实现了精英化,但大众化却相对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众化的对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为广大人民群众、党员、干部和学生等。而在实际的宣传与教育中,对学生、党员、干部的教育很多,但是针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却很少。很多人民群众知道有马克思主义,却不知马克思主义为何物。

2、大众化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只局限于学者们的研究中,而没有生活化和通俗化。没有生活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没有结合人们现实生活实际,更不用说将这种理论或价值观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形态中去;没有通俗化,指在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太过于学术化,不够通俗易懂,没有将理论预言转化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话语。没有生活化,没有通俗化的理论是脱离人民群众的,那么这种理论的大众化就无从谈起。

3、大众化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对象(即传播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能否被其所传播的对象所接受,就取决于马克思主义能够用来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满足其所需要。而如今,在传播的过程中,只注重将理论进行单方面地介绍和宣传,并不考虑对象是否对其了解、熟知或感兴趣, 对于被教育者是否对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理论和行为准则,是否运用于实践去解决现实问题,满足其需要,这些重要环节被忽视,致使宣传、教育被停留在形式上,内容被架空。大众化的效果也是事半功倍了。

二、借鉴的可行性


我国德育历史悠久,其教育方法经验丰富,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提供了众多选择及参考;而道德的普遍性和大众性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借鉴其方法成为可能。
(一)理论教育,以理服人。
理论教育法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灌输原理为理论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直接教育法,也称灌输教育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或由受教育者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的教育方法。所谓灌输,就是就是灌送、输入的意思,包括向人们完整、准确地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宣传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早在上个世纪初,列宁就在《怎么办?》一文中,针对当时俄国社会民主党内存在的崇拜自发论的工联主义倾向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 列宁认为,人民的社会主义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向工人阶级传播、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指导革命实践。列宁的时代已时过境迁,但灌输的教育方式仍然适用。因为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自发形成的,都是要经过宣传、灌输、教育等途径,让人们熟悉、接受、理解和掌握。如果人们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就不可能去接受,进而化为自觉的行动。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的变化发展和世界观的形成,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界各种各样思潮、观点的影响,不是这种思想起主要影响作用,就是那种思想起主要影响作用。进行灌输教育,可以有意识、又计划地让科学理论、先进的思想起主要影响作用。由此可看出,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灌输教育的重要性。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国外各种思潮不断侵入人们的头脑。为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导地位,更要加强理论教育。
(二)实践教育,潜移默化
实践教育主要为实践锻炼法,就是指教育者组织、引导受教育者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养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方法。实践锻炼法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实践观为直接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认为,社会实践是人的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源泉,是人的思想发展的动力,是人的思想认识的目的,也是检验人的思想观念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社会实践活动为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现实条件,使人们在交往互动过程中,把业已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渐转化为自己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促进知行转化,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成果得到进一步强化与巩固。
三、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途径
关于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有已经很多,但是涉及到大众化的具体方法的却甚少。而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各国在思想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各种文化相互激荡 ,对马克思主义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给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对。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是刻不容缓的。而道德与生俱来的大众性和普遍性,彰显出道德在传播和教育方面经验的广延性,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性,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视角。故借鉴道德教育方法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构建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网络,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作,增强基层公民的马克思主义教育
教育属于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其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大部分,马克思主义教育应该建构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一起努力、相互配合,建立一个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网络,从而增强基层公民的马克思主义教育。
首先,学校是传统的、权威的教育场所,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基地,其能传授系统而全面的马克思主义及其最新理论成果。然而,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对象,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于尚处于幼年阶段对象,可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理论寓于图画、小故事以及科普读物等载体中,培养其浅层意识。对于儿童,其模仿性高、塑造性强,容易受感染,可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融入情节波澜壮阔或引人入胜故事和读物中,加深儿童对马克思主义的感性认识。对于青年,则要注重理性认识,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运用促进青年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内化,同时也能建立青年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其次,家庭是育人的第一所学校,对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至关重要,应加以重视。
家庭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父母的思想、品德、习惯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主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言谈、举止不知不觉进行的。目前,目前处于父辈阶段的群体大部分都是80年代以前出生,曾受过马克思主义及其时代精华的洗礼和参加意义深刻的实践运动,对马克思主义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为家庭的马克思主义宣传与教育提供了优势条件,应抓住这个积极因素,加以充分地利用。
再次,社会是检验家庭和学校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成效的理想场所,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与再普及的场所。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协调偏离的思想,引导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功能。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论学校德育以生为本教学策略
下一篇论文:浅谈高校图书馆利用教育职能提升文化知识品位规范思想道德的思考*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德育论文
最新德育论文
读者推荐的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