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们教师有责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思维能力在教师有效训练中得到真正提高。
三、把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改变学习方式。建立探究型学习方式是今后语文教学过程必须要解决好问题。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把学习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索和积极构建知识的过程。探究的实质就是创新,要求教师通过教学这个途径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要实现这些目标,教师首先要敢于在教学方法上创新,敢于跳出“应试教育”的樊笼,引导学生破除重书本、轻实践;重统一标准、轻个性发展;重知识积累、轻知识迁移;重继承、轻探究的传统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怀疑书本,不依循于常规,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果,对所学习的内容能独立思考,甚至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发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探究、创新的机会,及时捕捉学生探究、创新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让学生能从自己探究、创新的实践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跳水》一课时,我一方面启发学生积极动脑去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又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学时围绕“船长命令儿子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展开讨论,课堂上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纷纷提出质疑:“船长命令儿子跳水,这不等于逼一个不谙水性的孩子走绝路吗?”此时,我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想想看有没有比船长这办法更好的办法?”这一下子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有的说把船帆赶快升上去,让孩子顺着船帆滑下来。有的说让水手们扯起鱼网,让孩子跳到鱼网上。这时,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去分析、判断究竟谁的办法好。让全班学生带着悬念和强烈的求知欲去读书。当读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等语句时,便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讨论并认识到:事情发展到现在,时间就是孩子的生命。我又及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用什么办法才能使孩子脱险?全班同学一致认为“跳水”最好。进而引导学生探询思维的过程,让他们说出自己想法的全过程。同学们都认识到:这些方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升船帆”更加重了桅杆的摇晃,不但不能救孩子,还会使孩子更快地掉下来。这些办法都不能在极短的时间里使孩子化险为夷。这样,学生自己发现了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又把问题解决了。思维得到了发展,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