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让语文课堂和谐而生动
论文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 和谐 生动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要实现好这个目标,我们语文教师,要勇于革除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和谐而生动的语文课堂里,轻松学习,和谐发展。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可是在实施语文教学的时候,许多教师把学生当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走进课堂,要么把教学内容全盘托出,不分轻重,不分主次,全倒给学生;要么捧着教学参考用书,照本宣科,乱侃一通。结果是一堂课下来,老师口干舌燥,学生心身俱疲,教与学的过程没有达到和谐统一,收效甚微。毋庸置疑,学生在这种背景下学语文,要提高语文素养谈何容易?学习的主动权完全被教师操控着,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没有说的机会,没有实践的过程,难怪学生听、说、写的能力总是达不到应有的水平。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关键是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实现角色的转换,把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化为服务学生学习,组织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的行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愉悦的心情走进课堂,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使他们在课堂上有所思、有所表达,有所收获。在教学中我坚持尝试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并做到边读边思考,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胳为抓手,培养学生自己读书的能力。在教学《将相和》时,我根据课文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先重点讲解和分析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让学生掌握了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分析课文的层次,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分析人物的品质和性格的读书方法。然后,引导学生用这种方法去分析“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两个故事。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了举一反三的方法,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突出了教学重点,强化了教学效果。
二、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
思维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内在的联系在人脑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人的思维,都是由问题引起的。“学贵有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就是通过设疑、解疑这个过程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用问题去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让学生经过认真思索,在解疑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所以教学时要注意把握时机,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目的的提问。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围绕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了一系列提问,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代写论文比如在讲第一段课文时,抓住“大娘失去唯一的亲人”这一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大娘为什么先背伤员脱险才救自己的小孙孙。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大娘爱不爱自己的小孙孙,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大娘既然爱自己的小孙孙,为什么当敌机轰炸时她先背志愿军伤员脱险?这样提问,学生可以在对事物的判断、推理中受到思维训练。在讲第二段课文时,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小金花为什么会在志愿军面前流下眼泪,设计了这样提问:小金花爱自己的妈妈吗?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小金花的妈妈死了,她为什么不哭?为什么和志愿军分别时却哭了?这样的提问,学生在对事物的分析比较中受到了思维训练。在讲课文第三段时,引导学生理解大嫂为了志愿军,付出了怎样的代价,设计了这样的提问:什么是代价?大嫂付出了什么代价?怎样认识大嫂付出的代价?这样的提问,学生就在认识事物中受到了思维训练。新课程改革倡导“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由此可以看出,衡量学生的学习不再完全是考试成绩多么优秀,课本知识掌握得多么牢固,而是注重学生能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看他提出问题的独特性,解决问题的创造性。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