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德育论文

儒家和谐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时间:2016-06-13  作者:李香周张小芸

摘要: 儒家和谐教育思想是儒家教育思想中的精华,概括其内涵主要有:以人为本,追求天地人三重和谐统一;注重德才识统一,培养通才;追求“内圣外王”的和谐人格的养成。这些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价值。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应借鉴儒家和谐教育思想,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关键词:儒家;和谐教育思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经济结构的转型时期,社会深层次矛盾的凸现,多元的价值观、思想观和政治观的冲突,传统的德育功能的减弱,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许多冲击。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是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作为中国数千年文化精髓的儒家思想中的和谐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在当前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应注重吸取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尤其要借鉴和运用儒家的和谐教育思想。

一、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的内涵

儒家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其实质内容和由此反映出的时代价值趋向,有着特定的内涵,概括为三点:

(一)以人为本,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是儒家和谐思想的哲学观。

在儒家看来,天、地、人是宇宙最基本而且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家创立了“天人合一”的天人观。董仲舒讲“天德施,地德化,人德义,天气上,地气下,人气在其间”,[1]宋代张载也指出“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2]这表明,儒家学说中的天地人,并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而是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是和谐统一的。在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上,儒家一贯提倡“爱人”,孔子主张“仁者爱人”。[3]所谓“爱人”,就是关心、爱护他人,就是以人为本,推己及人,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是“爱人”的具体表现。基于此,儒家特别注重人与人、人与群体关系,把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视为治国、做人之本。在孔子看来,只有把个人纳入到整个群体,才会被承认,才会获得自我价值,比如说快乐,儒家认为“助人为快乐之本”,孟子说,独乐不如众乐;范仲淹则告诫世人,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先忧后乐,“与人同乐”的精神,在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范畴中实现了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儒家的这种以人为本,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三重和谐统一的思想构成了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二)重视德才识统一,追求和谐发展的“通才”培养是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的目的观。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他的理想是要让学生成为智、仁、勇、艺、礼、乐兼备的人,即培养“君子儒”。当子路问怎样做才是“君子儒”时,孔子回答说:“要像臧武仲那样的智慧,大专会计毕业论文公绰那样不贪欲,卞庄子那样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熏陶,就可以说是“全人”、“通才”了。[4] 孔子创学伊始,就确立了授道德、教“六艺”为核心的教育方针,他设“六艺”课程以教弟子,目的就是培养和谐发展的“通才”。

按儒家培养“通才”的思想,人要充分完善自身,达到于己是一个道德完善、学识广博的人,于社会是一个有能力为臣事上、振国兴邦的人。宋儒朱熹把“博学之”定为“为学”之首。而儒家重视“博”是为了求“通”。这里的“通”有两个层面的含意:第一是通晓,即掌握跨学科的知识或多领域的才干。如董仲舒通五经;马融兼通赋颂、碑记、琴歌;郑玄兼通天文、历法、算学,他们都系汉儒中的通才。第二是贯通,即能在相关的知识、观念之间构成有机联系,善于推理并能合理地、准确地加以应用。孔子希望弟子探求一以贯之之道,他最为器重颜回的长处是“闻一知十”,赞扬子贡学《诗》能“告诸往而知来者”,[5]这些都体现了贯通的原则。总之,在儒家看来,求“通”是成就“君子儒”的必由之路,注重德才识统一,造就和谐发展的通才是儒家和谐教育目的观的主要内容。

(三)追求“内圣外王”的和谐人格的养成是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的过程观。

儒家教人做人,主旨在于使人格完善和谐。儒家和谐人格追求的目标是:培养既有较高道德修养,同时又是对社会他人有用的人才,正所谓:“内圣而外王”。“内圣”就是追求自身完美,自我完善的修养功夫;“外王”就是为国家建功立业,为社会增光添彩,为他人带来幸福。儒家经典著作《大学》对儒家的人格养成教育做了高度概括,它首先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接着又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而“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育人先育心树人先树德
下一篇论文:儒家学说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德育论文
最新德育论文
读者推荐的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