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讲,课文目标教学的实施过程,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即:目标展示,围绕目标组织教学,依据目标组织教学效果评价。
一、目标展示.上课时,可将所授课文的教学目标告诉学生(如口述,投影、小黑板等),使学生明白通过文章的阅读,应学习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任务有目的听课学习,避免泛泛而读.否则,学生读完课文仅仅记住文字意思,至于学到什么无从说起,一片茫然。
展示目标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就时间和层次来说,有的在课前展示,有的在课前展示,有的一次性展示,有的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次逐步展示,有的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或课后展示等等。就揭示方式来说,低年级可用简单明白的语言向学生口头说明,中年级可用问题的方式提出,高年级则可以明确目的、提示要点、出思考题或练习题方式提出,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个人或分组抽卡片回答问题或完成训练项目的方式提出等。参加目标教学实验的学生普遍反映,现在老师一上课就明确告诉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哪些内容,各自要求达到什么水平,主要通过什么方式。我们知道了哪些内容该识记,哪些内容要理解,哪些要进行分析应用和综合能力训练。由于目标明确,我们学习进取心和学习兴趣就增加了,学习精力也能够科学分配。
二、围绕目标教学.在全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依据教学目标安排教学程序,选择教法与学法,组织教学活动,“可以说如果能使每个学生都满怀激情的奔向教学目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⑥
关于教学过程,由于受诸因素的影响,如课文内容的不同,教师教学风格的差异,学生水平的高低等等,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固此处撇开不谈如何操作,只谈一些实施的技巧.
一是课文内容的处理。“语文课文作为语文知识及文化思想的载体,可以说,若要对每一篇文章细细分析,逐个知识的讲授,别说一两节课,恐怕就是一两天都有东西可讲,所以,必须紧扣目标对教材进行大胆、恰当的处理。能达成目标的内容,与达成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要区别对待,不能大杂烩、一锅端。对教材的处理,可按“增”、“删”、“换”三字要求实施。“⑦
“增”。就是根据达成目标的需要,在课文原有的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情节、一个论据、一个标题、或一个角度等。如《孔乙己》的结尾是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这是结局,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再增加一个尾声,就是在某某地方,见到孔乙己死了的情节。通过增加此情节,让学生与原文比较,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可以让学生体会作者鲁迅先生精巧、含蓄的构思布局(此点为本课应达成的目标之一)。
“删”。就是对课文的局部进行删削,进而体会删削前后的不同效果,以加深对教材某种内容和某种写法的认识,达成教学的目标。如(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文第四段,作者在阐述完“一个人若要有发现,有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的观点后,又说“当然,这绝不是说不要努力去防止和减少错误,或者说可以对错误持满不在乎的态度……”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删去“当然……”这几句话,揣摩意思及表达效果的变化,从而完成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的教学目标。
“换”。就足将课文中的有关内容换扩另一种方式表现。换比增删的难度大得多,创新意义也更明显。如改换人称,改换结构,改换写法,改换对象等。例如,教学《背影》一文,可将开头一段调至结尾,将第二段作为开头:“那年冬天,祖母死了,……”变倒叙为顺叙,变“现实历史一现实”式结构为“历史一现实”式。使学生在改换文章结构的过程中体会、半习什么是倒叙什么是顺叙,达成教学目标。
对课文内容的处理,必须以落实目标为宗旨,不可率意而为。需要教师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熟悉,找准教学目标与课文内容的结合点。
二是教学流程的控制
“目标教学的流程是双向信息沟通式传递。”教师要随时调整教学节奏,达到课堂教学优化控制.
教学流程是以目标为灵魂、师生紧紧围绕目标开展的。控制教学过程的主要技巧是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互配合相互转换的规律,形成有张有弛、变而有序的课堂教学节奏。张,能使注意力高度集中,进行紧张的心理活动,向主攻目标积极进取;弛,能使情绪活跃,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驰骋想象,蓄积新的力量。过快的节奏容易使学生紧张疲劳,消化不良,过慢的节奏容易松懈拖沓,散乱无功。即使是适中的节奏如果单一不变也会产生习惯性抑制,降低学习效率。
三是教学语言的运用。不管是目标教学也好还是其它方式的教学,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如何进步,只要需要教师进教室上课,就都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足知识信息的载体,它对教师职业尤为重要。语言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接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教师完成历史使命、履行神圣职责的重要条件和基本手段。因此教帅的语言修养直接决定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成败。”⑧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素养时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