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传》、《疏》对《车攻》诗义及其礼仪背景的阐释,我们可知:
其一,《采芑》、《车攻》、《吉日》三诗所咏即周礼中之军礼。三诗所咏之军礼是前后密切关联的,可视为一种三位一体的军礼。《采芑》所咏是“既会诸侯”之后,“誓士戒众,教示战法”之事,《车攻》所咏是“教战既毕”,“乃分地为屯”,教以“草止之法”,之后“焚烧此防草,在其中而射之”之事。
其二,《车攻》篇《传》、《疏》的阐释已不仅仅是针对《车攻》一诗,而是联系诗的内容,针对周礼中的军礼而加以阐释。故《孔疏》曰“教战即军礼”。只有以军礼为背景和视角加以阐释,才能揭示这些诗篇的本事、本义,因为这些诗篇即是据军礼而作。
《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夏教茇舍,如振旅之陈。群吏撰车徒……皆如振旅。遂以苗田,如搜之法。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此处所记皆为军礼。其中“中夏教茇舍”,郑玄释为军队之“草止”之法,此即《车攻》篇所咏之本事及礼仪背景。而“中秋教治兵”则是上篇《采芑》所咏的内容。无论“茇舍”还是“治兵”,皆“如振旅之陈(阵)”,可知它们的礼仪性质相同并相关。《太平御览》卷八百三十一引《韩诗内传》曰:“春曰畋,夏曰獀,秋曰猕,冬曰狩。夫田猎,因以讲道、习武、简兵也。”可知《车攻》之田猎,与《采芑》之习武、简兵,宗旨亦是相同的。
《采芑》篇所咏是周代治兵之军礼,而《序》却以实事释之曰“南征”。既然是治兵习礼,就没有所谓“南征”之事。刘雨《西周金文中的“周礼”》有如下论述军礼,为《序》以《采芑》为“南征”提供了一种解释:
《启卣》:“出狩南山。”《启尊》:“启从王南征。”两器为一人所作,所记亦同一事件,一说“出狩”,一说“南征”,可见此时的出征往往以出狩为掩护。大队兵马浩浩荡荡地于山川之上狩猎,这本身就是一种炫耀武力的战争演习。文献中所记的“大蒐礼”讲的也是借狩猎之机演练军阵,作为一种战争准备的手段。……金文和文献中有关观兵的记载说明,观兵是周人一种很重要的战争手段,其作法是使用强大武力相威胁,而不直接使用武力,用军事压力使敌人屈服。周人这种构兵于礼的作法把残酷的军事斗争掩盖在诸如出狩、军事演习等活动中,以求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14]
刘雨先生的论述足以解笔者之惑。由此可知,“南征”和“出狩”、治兵实为一事,《序》说仍不误。《序》之“南征”可能是一种直探其本义的说法,可能序《诗》者认为,出狩、田猎、观兵都只是现象,南征才是其目的,故《序》舍去其他,而专以“南征”作解。刘雨之说亦可证明,《车攻》、《吉日》二诗所咏天子狩猎之事,无疑与《采芑》同属周代之军礼,且很可能是一时之事。
本节所论咏军礼三诗,既有礼仪上的背景,亦有时事上的背景。《车攻序》即以“复会诸侯于东都,因田猎而选车徒”云云指实其事,并以之为宣王“复古”之举。《序》说大体不误。胡承珙《毛诗后笺》:“成康之时本有会诸侯于东都之事。《逸周书·王会解》首云成周之会,孔晁注云:‘王城既成,大会诸侯及四夷也。’《竹书》:‘成王二十五年,大会诸侯于东都,四夷来宾。’皆其明证。宣王中兴,重举是礼,故曰‘复会’。”方玉润《诗经原始》:“昔周公相成王,营洛邑为东都以朝诸侯。周室既衰,久废其礼。迨宣王始举行古制,非假狩猎不足慑服列邦。故诗前后虽言猎事,其实归重‘会同有绎’及‘展也大成’二句。盖东都之朝不行久矣,至宣王始行之,而谓列辟能帖然服乎?迨至来会,得睹车徒之盛,纪律之严,射御之巧,颁赐之公,不觉心悦诚服,始欢声鼓舞而为举柴之助。曰‘展也大成’,喜之,亦幸之也。中兴之业,岂易建哉?”王宗石《诗经分类诠释》:“古代借田猎来进行军事演习和训练,分四季举行,即所谓春蒐、夏苗、秋狝、冬狩,以冬季农闲时期的一次规模最大。这诗所写的是周天子夏季的一次田猎。《周礼·大司马》谓仲夏苗田用车。刘昭《续汉书补注》:‘周宣王狩于敖。’即此。”“古代渔猎社会只知种草、养兽,其时只有草田,在草田猎取兽类便叫田。狩猎即所以训练士卒作战。”[15]以上言论皆有理有据。可知周宣王有意模仿成王之举,“复古”之言不虚。《易林·履之夬》:“《吉日》、《车攻》,田弋获禽。宣王饮酒,以告嘉功。”《鼎之随》同。又,《墨子·明鬼篇》:“周宣王合诸侯而田于圃田,车数百乘,从数千,人满野。”《朱子语类》:“时举说《车攻》、《吉日》二诗,先生曰:‘好田猎之事古人亦多刺之,然宣王之田乃是因此见得其车马之盛,纪律之严,所以为中兴之势者在此。其所谓田,异乎寻常之田矣。’”
《吉日》:
吉日维戊,既伯既祷。田车既好,四牡孔阜。升彼大阜,从其群丑。
吉日庚午,既差我马。兽之所同,麀鹿麌麌。漆沮之从,天子之所。
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儦儦俟俟,或群或友。悉率左右,以燕天子。
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殪此大兕。以御宾客,且以酌醴。
《采芑》、《车攻》、《吉日》三诗在《小雅》中篇次相连,据诗义,当为同时、同事、同礼之诗。《车攻》“赤芾金舄”如同《采芑》“朱芾斯皇”。《吉日》四章言善射,“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殪此大兕”,即《车攻》“舍矢如破”之意。《吉日》四章言田猎后“以御宾客”,亦照应着《车攻》“大庖不盈”之意。
《吉日》篇所咏之事和礼行于“吉日”,《传》释之曰:“外事以刚日。”此亦本礼而释。《礼记·曲礼》:“外事以刚日,内事以柔日。”郑注:“顺其出为阳也。出郊为外事。《春秋传》曰:‘甲午祠兵。’内事以柔日,顺其居内为阴。”因此所谓“吉日”,亦即“刚日”,“外事以刚日”,无疑指行于郊外之治兵、狩猎等事。此亦可证《吉日》所咏之事及礼必为军礼。
《吉日》三章曰:“悉率左右,以燕天子。”《传》:“驱禽之左右,以安待天子。”《笺》:“悉驱禽顺其左右之宜,以安待王之射也。”《周礼·夏官·田仆》:“设驱逆之车。凡田,王提马而走,诸侯晋,大夫驰。”郑玄注:“驱,驱禽,使前趋获。提犹举也。晋犹抑也。使人扣而举之、抑之,皆止奔也。”可知诗中所咏之事与周礼完全相合。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左传》昭公三年:‘郑伯如楚,子产相。楚子享之,赋《吉日》。既享,子产乃具田备。’此《吉日》为出田之证。《车攻》由会诸侯而田猎,《吉日》则专美田事也。”
随从臣下驱赶野兽以待周王去射,乃是按君臣之礼而行的举动;此礼的要义亦是为显示君臣上下的等级之别,正君臣之义。在西周王室强大之时,这种君臣之礼的实施是认真的、一丝不苟的。故《诗序》以为《吉日》美宣王“能慎微接下”,从而能使臣下“自尽以奉其上”,这并非纯粹在宣扬封建教义,而是当时行这种礼,确实既能显示君臣之间的亲和,又能正君臣之义。从此意义上而言,诗人之美也并非虚美。宋唐仲友《诗解钞》:
法能制人于所及见,不能制人于所不见。至于恩礼之所感,则虽幽远而爱敬之心存。君射而有司翼五豝,是法也。至于“漆沮之从,天子之所”,岂法之所能制哉?职能拘人之所当为,不能得人于所不必为。至于恩礼之所感,则无亲疏而爱敬之心同。王田则虞人注禽,是职也。至于“悉率左右,以燕天子”,岂职之所能拘哉?惟下之奉上如此,故上之人得以“发彼小豝,殪此大兕”,不自以为能而以御宾客,且以酌醴。则谨微接下之道终得有始矣。亦惟谨微接下,故无不自尽以奉其上耳。故《吉日》之所美者微,而寓意则大。
唐氏之言可谓善得诗旨。可以断言,西周天子举行包括军礼在内的上述诸礼仪,绝不是为了娱乐,而是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和意义。故《礼记·射义》论天子举行燕射之礼时曰:“诗曰:‘曾孙侯氏,四正具举。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大莫处,御于君所。以燕以射,则燕则誉。’[16]言君臣相与尽志于射,以习礼乐,则安则誉也。是以天子制之,而诸侯务焉。此天子之所以养诸侯而兵不用,诸侯自为正之具也。”这对于揭示周礼的政治要义,可谓一语中的──礼是治人、治国的方略,是一种统治手段。朱熹《诗集传》引东莱吕氏亦曰:“《车攻》、《吉日》所以为复古者何也?盖蒐狩之礼可以见王赋之复焉,可以见军实之盛焉,可以见师律之严焉,可以见上下之情焉,可以见综理之周焉。欲明文武之功业者,此亦足以观矣。”
周礼与《小雅》部分诗篇的创作
①王洲明《论〈诗〉与礼的关系》,《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③] 《礼记》其他篇章也有对养老礼仪的记载,如《乐记》记武王克殷后:“食三老五更于大学。”《祭义》:“食三老五更于大学。”但对这种礼仪记载最详的是《文王世子》。
[④] 鲁洪生《〈毛传〉标兴本义考》,《中国诗歌研究》第一辑。
[⑤] 陈子展《诗三百解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18页。
[⑥] 刘雨《西周金文中的“周礼”》,《燕京学报》第三期,第78—79页。
[⑦] 刘雨《西周金文中的“周礼”》,《燕京学报》第三期,第82页。
[⑧] 笔者按:指《仪礼·觐礼》。
[⑨] 陈戍国《先秦礼制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28页。
[⑩] 参考刘雨《西周金文中的“周礼”》、杨宽《西周史》等。
[11] 引自刘雨《西周金文中的“周礼”》,《燕京学报》第三期,第92页。
[12] 漆子扬《从〈仪礼〉乐制的变通看周代乐礼的文化属性》,《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春之卷,第15页。
[13] 黄节《诗旨纂辞·变雅》,中华书局,2008年,第465页。
[14] 刘雨《西周金文中的“周礼”》,《燕京学报》新三期,第68—69页。
[15] 王宗石《诗经分类诠释》,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01—502页。
[16] 按:此是逸诗。《孔疏》以为即《貍首》之诗。
6/6 首页 上一页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