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庄子“逍遥”新解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二、实现“逍遥”的根本途径

《逍遥游》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正如唐初成玄英注谓:“至言其体,神言其体,圣言其名,其实一也。”[7]“至人”、“圣人”、“神人”名称不同,内容大致一样,他们都不谋官,不求利,有取于自然,又不妨碍自然,既不与人相争,又能与物平等。他们心胸开阔,任物自然,全无劳神之累,让万物回到本原,使物我浑然不分,这些真人、至人、神人、圣人之所以能够“无待”逍遥,是因为他们做到了“无己”、“无功”、“无名”。庄子认为要达到“逍遥”之境界首先应该“无己”,所谓“无己”就是丧我(《齐物论》),即忘掉个体自身的存在,泯灭自我意识即物我之别。如果执着于个体的存在,便会受到种种困扰而无法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论文检测。只有“无己”才能彻底解决精神与自身形体的关系。“无己”、“丧我”就是忘掉自己的形体,使精神得到彻底的解脱。如果执着于个体的存在,便会受到种种困扰而无法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老子曾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十三章》)庄子与老子一样,认为“喜怒哀乐”种种情绪时刻扰乱人的心志,“虑叹变热”种种心理日日侵蚀人的心灵,这一切是由于形体的连累,一旦“吾丧我”就是“无己”。如果能做到“无己”就可以做到无所依赖,无所对待,消除精神的对立面,使精神获得高度的自由,这是复归于道的基本要求,做到这一点即可进入“与道同体”的逍遥境界。《知北游》中云:“几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正因为太重视形体的存在而出现种种“物累”,因此应该“解开自然的束缚,毁坏自然的囊裹,变移转化,精神消散,身体随着消失”,这样才会从哀乐、生死、苦闷中解脱出来,保持内心的清静无为、恬淡自然,到达心灵自由境界。“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8]因为无我,不管作婴儿还是作轮、无崖等都可以任意屈伸,在自然无为中求其自由。只有忘掉自己形体的存在、超越自我和外界的区别,实现“物我两忘”的人才可获得真正的自由,达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的“无己”、“丧我”的至人境界。

其次,所谓“无功”就是不“以物为事”。(《逍遥游》)只有“无功”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无所谓是无所谓非,顺应自然规律,无所不是。庄子主张:“无为谋府,无为事任。”(《应帝王》)“不与物交,淡之至也。”(《刻意》)取消了物欲,人就可以摆脱“物累”,一切顺应自然,外物就不会牵累于人,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其神凝,使物不庇厉 而年谷熟”,(《逍遥游》)正是说明神人精神专注、守一,“不以物为事”,让万物是其所是,不强加于物,才使得万物免受其灾,谷物丰熟。这里的“无功”即“无为”,“以物为事”不仅使人产生无穷的烦恼,严重者为之丧命。《庄子·人间世》:如尧舜禹都曾进攻别国,“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己”,终于落得国破身亡的下场。故要“乘物以游心”,“乘物”即顺应自然,“游心”即从观念上打破绝对分界,强调转化,懂得为我所用,人活的才自由。[[8]]庄子并非全盘否定功名,他不反对人们建功立业,而是指人在获得功名后不应被功名所物累,只有建立显赫的功名,才有其后达到“无功名”神人境界。《逍遥游》庄子曰:“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然丧其天下焉”。

最后,所谓“无名”就是“不以天下为事”(《逍遥游》),只有无名才能处理好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求治理天下的虚名,实际上是要消除人们求取名声的贪欲。庄子认为“名者,实之宾也”,“名”只不过是虚名,过分追求虚名致使人与人相互争斗和残杀。庄子极力主张放弃“名”的追求,“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正平与彼更生,更生则几矣。”(《达生》)也就是说只有放弃“名”,不“以天下为事”,抛开社会,才能与众人和谐相处,与道合而为一。《庄子·人间世》中庄子以”尧让天下于许由”为例说明“无名”的道理,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许由认为鹪鹩栖身不过一枝,林深有何用?鼹鼠饮水不过满腹,河大有何用?天下既然以无为而治,我要天子之名又有何用。和许由一样,庄子也拒绝楚王对他得重金聘请,独自游于无何有之乡,庄子这种超脱的理性思索,使人的精神从世俗观念和事务的困扰中提升出来,超拔出来,从而达到圣人的境界。

三、达致自由的方式—“游”

“逍遥”一词原本是指随意游走,由它可引申为自由之义,而“游”除了表示游走、游离的行为、动作之外,也可指向游离、游走时的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论文检测。因此“逍遥”和“游”可以说是体用一如的,“逍遥”可理解是游于逍遥,也可理解为逍遥地游,前者强调的是自由的境界,后者强调的则是达致自由的方式。在先秦典籍中,“游”的基本义指在水中或陆地上行走、活动,其引申义为闲放、游乐、浮动的意态。如《正字通》曰:“游,自适也。”《论语·述而》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里仁》云:“吾王不游,吾和以休”[9]。《集注》曰:“游者玩物适情之谓。论文检测。”“游”具体到人的行为方面,它则多指人的交游、游历,有走出自我变更原本处境、扩大眼界和外部交往及认知范围的意义,《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夫待哉?”、“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于四海之外,”其引申义则指向一种自主的、轻松的、及至纵逸的,其本质是生命自由运动的精神状态。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虽有取于“游”,所指的是并非具体地游戏、交游、游历,而是有取于具体游戏中所呈现出的自由活动,因而把它升华出去,以作为精神状态得到自由解放的象征。[10]庄子之“游”的核心是对自由和超越凡俗的追求趋向于精神和思维境域层次的提升。如《应帝王》云:“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厌,则又乘夫莽缈之鸟,以出六级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垠之野”这里的“游”所表达就是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庄子强调“游”所达到境界是“游于四海之外”,他以“游”喻指一种无拘束、无负担、无干扰的精神活动。

审查庄子之所“游”的方式大概可以概括为两层次:一为形体之游;二为心灵之游。形游者,身体之游闲也,形之无约束也;心游者,心灵之游也,精神之自由也。庄子最力崇的是后者――“心灵之游”,是心灵的解放,精神的自由。“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庄子·人间世》“乘物以游心,”“物”者身外之物也,亦包括对人生有重大影响之功名利禄之类,“乘”者,凭也,假借也。“乘物”者,物为我役,物为我所用,如此方可“游心”,游是心游,是让心游于“无限时空”中的精神漫游,是让心同“道”天地自然进行交游、交往,也就是《庄子》中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这样的精神活动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泰然状态,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安宁,这样的“游”才是“逍遥”。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朱熹与孔子诗教理论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论文:走进金庸笔下的女性世界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