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英雄与反英雄
鲁迅笔下的“疯子”是因为民众对先觉者的不理解而称其为“疯子”,“疯子”所代表的是新的价值观念,这与五四新文学观念相对应,被称为“疯子”,正体现了旧文化在精神上对先觉者所实施的暴力,因此,鲁迅笔下的“疯子”就带上了悲壮的英雄色彩,而余华小说中的“疯子”,则更接近于我们通常所界定的疯子,因而,在他们身上很难再看到鲁迅笔下“疯子”的英雄色彩,也不见了五四先驱者那种理想主义的痛苦和英雄主义的孤独,而表现出“反英雄”的倾向。
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余华的《四月三日事件》中,都写了一个患迫害狂的青年。论文检测。《狂人日记》中的这个青年,他感觉到所有的人都憎恶他,想迫害他,他认为所有的人都要联合起来,要对他采取一次阴谋行动,这行动便是要吃掉他,而这主谋便是他大哥,在他看来,所有的人已联合起来,都准备就绪了,就等着分享他了,而《四月三日事件》中的青年,他同样感觉所有的人,包括他的同学,街上的陌生人,店里的营业员以及他的邻居、父母等,都憎恶他,想迫害他,他同样认为所有的人都已经联合起来,要在四月三日这一天对他采取一次行动,这行动的目的便是害死他,或者站在脚手架上拿砖头砸死他,或者把他劫持到马路中间让车撞死他,总之,是要置他于死地,他也同样坚信这行动的主谋是他的亲人——父母。在这些方面,两个作家的认识是相同的,但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在面对这种同样的生存处境,面对他人的阴谋诡计,他们采取的态度却是不同的。《狂人日记》中的“我”,充满了正气,大义凛然,他蔑视包括大哥在内的吃人者,毫不畏惧的反抗着周围人对自己的迫害,虽然“晓得他们的布置,都已妥当了”[3]R10,但是“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3]R10,“他们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捷下手,真要令我笑死”[3]R13,于是,“我忍不住,便放声大笑起来,十分快活”[3]R13,正是在这快活的笑声中,充满的是正气和义勇,以致于“我”向吃人者质问道:“从来如此,便对么?”[3]R15并且敢于义正言辞的劝告大哥,敢于向吃人者宣告:“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3]R17在最后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而在《四月三日事件》中的“他”,则是一个灰色的受害者形象,他处于迫害者的监视之中,他意识到了自己处境的艰险,却无力与这强大的现实对抗,他以最坏的恶意去推测现实,而现实却往往被他不幸言中,自始至终他都没有勇气去质问这些“监视者”和“迫害者”,只能在自己所设的假想中挫败对方,他洞悉到站在文具柜台里的姑娘就是这样一位监视者,但他却不敢直接去质问他为什么要监视他,这是因为“他实在没有像假设中的他那样坚定而且沉着,而她显然也不是假设中那么善良和温柔。因此他对这场绝对现实的,没有任何想象色彩的对话结果缺乏信心。”[4]R138同样,他又在自己心造的幻想中对另一位跟踪者实施惩罚,让他捂着肚子在地上呻吟,但他却始终不敢将这种反抗的欲望现实化,因为“他觉得如果走上去的话,所得到的结果将与他刚才的假设相反,也就是说躺在地上呻吟的将会是他。那人如此粗壮,而他自己却是那样的瘦弱。”[4]R163这种肉体上的弱小与精神上的恍惚,使他注定只能成为阴谋的牺牲品。
《狂人日记》中的“我”粉碎他人阴谋的方式是大声宣告自己洞悉了他们的阴谋,而且,“我”不仅要粉碎掉他人吃掉自己的阴谋,还要粉碎他们吃一切人的阴谋,要劝戒吃人者“从真心改起”[3]R17,要让他们去了吃人的想法,“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3]R16,要彻底改变现存的人吃人的现状。论文检测。《四月三日事件》中的“他”,则只敢以逃跑的方式来粉碎他人的阴谋,来阻止四月三日事件的发生,“他”在四月三日前一天,像做贼一般,钻进一列煤车,离开了家乡。在车上,“他开始想象起明天他们垂头丧气、气急败坏的神情来,无疑他的父母因为失职将会受到处罚。他将他们的阴谋彻底粉碎了,他不禁得意洋洋。”[4]R170“他”只敢也不得不以这种方式来“报复”他们。
这种“反英雄”人物的出现构成了对鲁迅笔下启蒙主义英雄的消解,“狂人”、“疯子”的英雄气概首先来自他高出于“正常人”的对人类理性的信仰,正如“狂人”反复言说的一句话:“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3]R11,他坚信可以用理性来挫败和劝转吃人者。理性使“狂人”从历史的字缝里看出:“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3]R12这种对历史的理性认识和对未来的确信给予了他反抗的自信,而成为启蒙时代的英雄,但对于现代人来说,精神的危机,心理的困境折磨着人们,没有统一明确的被普遍认可的价值标准,社会典范无从确立,所以文学作品中出现“反英雄”的人物形象也就成了必然。余华的《四月三日事件》中的主人公,之所以不能成为“狂人”式的英雄人物,正在于他眼中的世界已由“狂人”眼中新旧对立的理想化世界变为一个“他”无力把握的非理性世界,“他”甚至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以理性来改变世界。这正是余华区别于鲁迅的,在余华眼中的人物处境。
作者简介:鲁毅(1983— ),男,山东淄博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朱德发.中国现代文学史实用教程[M].济南:齐鲁书社,1999.
[2].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3].鲁迅.鲁迅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4].余华.我胆小如鼠[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9.
[5]. 谢有顺.余华的生存哲学及其待解的问题[J].钟山,2002,(1).
[6].洪治刚.余华评传[].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7]. 倪伟.鲜血梅花: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叙述[J].当代作家评论,2000,(4).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