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布里吉特·施维格和艾丽斯·沃克的妇女主义文学解读—以布里吉特·施维格的《盐是怎样到大海里去的》和艾丽斯·沃克的《紫色》为例

时间:2015-10-20  作者:杨坤
“我”是一个大家闺秀,父亲是一位知名的医生。在此可看出“我”生活在德国社会的上层,过着上流的生活。而西丽是一个生活在美国南部的黑人女孩,因为是“黑人”,所以地位不如白人,又因为是“女性”,所以地位不如男性。由此可见,西丽生活在美国社会的最底层。但不论是上流社会的“我”,还是最底层的西丽,都是受束缚,受压迫的对象。

 

其次,反抗对象不同。“我”要反抗的是对世俗婚姻的妥协意识,反抗传统的婚姻模式,反抗那种传统的女性形象,即终身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而西丽反抗的是白人社会中的种族歧视,男权社会中的性别歧视。

最后,反抗过程不同。“我”为了寻求解脱,而投入了另一个男人的怀抱,在冷落丈夫的同时,一次次地与医生阿尔伯特幽会,试图从阿尔伯特那里寻求慰藉与保护。“我”的这种反叛,虽然是幼稚的,但却是对传统门户婚姻关系的嘲弄。“我”在看清了阿尔伯特的利己主义面目后,开始反省自己。而西丽不是孤军奋战,她有很多的好姐妹,在亲妹妹耐蒂的启发下,在丈夫的情人莎格的爱与帮助下,在索菲亚和阿格纽斯的影响下,一天天的,她懂得了反抗。

综上,不论阶级地位如何不同,反抗对象和反抗过程如何不同,两部小说的主人公“我”和西丽所取得的结果是一样的,最后都解除枷锁,摆脱束缚,自由的生活,走向新生。这就体现了布里吉特·施维格和艾丽斯·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两部小说都为妇女主义文学,即倡导女性走出生活之误区,摆脱压迫,重新认识自我价值,体现妇女主体意识的觉醒的文学作品。

3.2 艺术表现的对比

这两部作品相似之处不仅表现在思想内涵上,而且还体现在艺术特色上。女作家特有的敏感和细腻决定了她们笔下的主人公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每一细微的情绪都包含了对人生的细微体察,每一细小的改变都体现了她们思想的成熟与变迁。施维格的《盐是怎样到大海里去的》是以回忆和内省交织成篇,把“我”的丰富而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你感到女主人公自身不幸的悲哀。小说是以“我”的情绪作为全篇情节的内在线索。同样,虽然,沃克的《紫色》是以书信体的叙事手法展开,但她以细腻的笔触深入到西丽的内心深处,她的忍受、她的无奈、她的痛苦、她的快乐都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此外,象征也是女作家们喜爱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一特色在这两部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或许,不熟悉这部小说的人并不明白题目《盐是怎样到大海里去的》的含义,也许以为是是一个出自儿童之口的问题。的确,女主人公年幼时曾问父亲:“盐是怎样到大海里去的?”父亲回答说:“是鱼儿把盐撒进了大海。”这本来是成年人哄逗儿童的戏言,可它竟成为女主人公铭心刻骨的记忆,在小说里它被隐喻为主人公从小所接受的那种虚假的家教。每当主人公回忆起童年与父亲的这段对话,就有一种受骗上当之感。因为正是这种充满了形形色色谎言的环境熏陶和父辈们的严格管教,才铸成了主人公唯命是从的性格,禁锢了她实现自我的思想,使她陷入不幸婚姻而难于自拔。由此可见,小说名这短短的几个字,饱含了作者对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辛辣地讽刺和深刻地批判,十分涵蓄地暗示了作品的主题,起到了发人深省的作用。如果说说施维格赋予她的作品的是一种对丑的批露,那么沃克赋予她的作品的则是一种对于美的追求。小说的标题《紫色》很有深意,它象征着美好的生活和对生活的追求,在传统文学中,紫色总是用来描写男性所用的物品,它象征着王权、神秘、高贵、财富。而小说中,主人公西丽从一开始不敢穿紫色的衣服,到敢于穿紫色的衣服,拥有紫色的房子,得到X先生送的紫色青蛙,这就表明了西丽由否定自我走向了对自我的肯定。“紫色”号召广大受压迫的黑人女性站起来,为自己的权利而战,“紫色”把妇女提升到了王者的地位。《紫色》体现了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

4 结 论

综上所述,《盐是怎样到大海里去的》和《紫色》这两部小说都体现了妇女主义的内涵,表现出两位文坛女杰布里吉特·施维格和艾丽斯·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在这个新世纪,对这两部作品的研究无疑会对我们认识和了解东西方七、八十年代末妇女思想与生活状况有所启迪的,并对当今研究妇女主义思想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美]艾丽斯·沃克著. 陶洁译. 紫颜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2] 黄克琴. 寻求自我价值的女性—试析《盐是怎样到大海里去的》思想意义[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0.
[3] 李昌珂. 70年代联邦德国女性文学管窥[J]. 国外文学,2005.
[4] 刘军艳, 张颖. 艾丽斯·沃克笔下茜莉的成长历程[J]. 电影文学,2010.
[5] 孟雅丽. 从法国大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德国市民阶层女性的生活[D].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6] 徐怀静.抒情与现实的颜色[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从门槛的象征角度探讨门槛禁忌
下一篇论文:平凡的世界,奋斗的人生—浅析《平凡的世界》中彰显的奋斗精神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