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总结出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分析其成因。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特点和素质教育特点,开创高职高专高职高专院校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过程,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实践与研究
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关键,同时也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弱点。推行素质教育可以通过规范严格的日常管理、营建丰富的校园文化,强化技能性的社会实践等途径,但是切不可忽视课堂教学这个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广大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1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2加强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但遗憾的是,高职高专院校一直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1.1 学校对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认识不足由于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够,因而有些高职高专院校在认识上产生了偏差,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偏差。如,认为搞音体美活动,开设兴趣班就是实施素质教育。认为素质教育不需要考试。认为改革与素质教育划等号,把任何一项改革都贴上素质教育的标签,泛化和更加模糊了素质教育。
1.2 学生对素质教育课程学习热情不够高,实用化取向明显不少高职高专院校的“职业教育”和“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也以此为依据,对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热情不高,只选择对他们专业技能有所提高和对日后就业竞争有利的选修程,实用化取向十分明显,而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课程却很少有人问津。这种忽视全面发展、片面追求实用的倾向带来的不良影响是深远的。
1.3 课程体系混乱,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优化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安排与教学内容都是依附本科专业的痕迹,课程设置混乱,职业教育和专业特点不突出,偏重理论,缺乏应用性,并普遍存在重专业课轻人文课,重技能培养轻素质培养的问题,对素质教育课程比例的合理性和课程构成的科学性论证不足,造成“拼盘”现象的出现。有关素质培养的选修课程也失去连续性,不顾及课程的结构,对学生没有吸引力。
2 加强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始终贯彻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理念,在注重实用性、突出实践性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着手。
2.1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意识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自创办以来,对素质教育一直不够重视。许多院校过分强调实用性,导致眼光短浅的实用功利主义教育观念的蔓延。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高职高专院校要积极地以全面的素质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注重学生人文精神和价值观的养成,注重学生心灵的育化和人格的培养,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树立素质教育意识,加大素质教育力度,是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忽视素质教育而提出的一剂良方,更是必不可少的首要条件。
2.2 创新素质教育内容,提高校园育人氛围在高职院校中加强素质教育,应与现有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特别是应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如通过挖掘现有教学内容中有利于开展素质教育的内容,以及提高校园文化氛围,这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变教学计划为培养计划。教学计划是学校培养人才、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决定学校能否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的关键。根据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应用型人才规格的定位,构建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使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的培养计划。3在培养计划中,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教育培养活动整体优化,统筹安排。如,建立校外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了解专业,克服“突出第一课堂,忽视第二课堂”的弊端。通过产学研结合、必修与选修结合、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将素质教育思想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开展多种形式的讲座,如,美术欣赏、形体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强化“两课”建设。思想道德素质是学生素质的根本,通过“两课”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加强和改革“两课”内容和方法,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思想基础。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学生价值观念日益金钱化和极端个人化。“两课”不受学生欢迎,以致不被学生重视,削弱了其在学生素质养成过程中的价值导向作用。因此,创新传统的教学内容,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是改变这种现状的重要手段。如,组织学生定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不断深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3)增设人文学科课程。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4我们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寓素质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就必须开设一定的人文类必修课和选修课。首先,要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单靠几门人文课程是难以奏效的,不论是社会科学学科还是自然科学学科,都可以结合传授知识进行人文教育。其次,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合到专业教育之中。在专业课教育中,要求任课教师要融入人文知识到专业课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知识,促进文化素质的提升。
(4)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专业理论课建设方面,在强调基础知识必需够用的基础上,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下功夫。大多数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达到1:1,个别课程可以取消理论课考试,以实践、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等作为考核的依据。
2.3 改革素质教育方法,探索新型教育模式长期以来盛行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及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讲细讲透的教学要求都不适合人文类选修课和导读课。为了帮助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要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他们获得知识、提高素质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因此要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和选择性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行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直观形象教学,以帮助他们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教师要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时间,教学由重技能轻人文向科学人文相结合转变,这就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