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当前流行的大学素质教育讨论中的内容和目标提出了疑义,并提出大学素质教育应以人文教育为主,以人文精神的培育为核心目标,把伦理道德素质的提升、人格的培养、现代公民素质的养成、文化素质的提高做为大学素质教育基本内容和目标,用以评估和指导素质教育的进行。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德育,文化素质,公民素质
1 素质教育的概念
何为素质?何为素质教育?可谓众说纷纭,一般说来,教育学的素质概念,是有别于生理学、心理学素质概念的具有社会、文化内涵的概念。如陈佑清通过对素质要素的关键特征的归纳和概括,将“素质”的基本涵义定义为:素质是指存在于活的人体身上的内在的、比较概括的、相对稳定的身体、心理特征及其结构,它是决定主体活动的功能、状况及其质量的内在因素,是保持人的同一性的基本原因[1]。因此,首先,素质是人的内在品质,是以生理基础为物质前提,以心理为其存在形式,具有社会文化内涵的身心特征[2]。周远清也曾指出“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两位论者的定义基本是一致的。其次它是能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来提高的,是一定的社会文化在个体已有生理心理结构基础上内化而成的生理心理特性及其结构。这个关于素质的明确、科学的定义,为防止素质教育的讨论、研究泛化,为深入探讨素质教育的其他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以上关于素质的定义抓住了素质的特征和本质,即其内在性、综合性,对主体的决定性意义,尤其对这个定义运用于教育领域别具意义的是,它指出素质是保持人的同一性的原因,这个定义的确定,为素质教育的地位和意义奠定了基础。
明确了教育语境中素质的含义,再来考察素质教育的概念就比较容易了。因为以社会文化内容积淀、内化为稳定的能影响人的行为、态度、生活的心理生理特征才为素质。所以,在教育中,那些只停留在受教育者的头脑中不长时间的知识对于受教育者就是无意义的,也不是素质教育的目的。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目标是使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能力、思想、价值观、道德等发生提升与改变。因此,朱中华在《素质教育本质新论》中指出“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以提升人的基本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教育。”[3]这个素质教育的概念揭示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和素质教育目标,即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以这个概念为基础,分析、探讨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和目标,可以对大学素质教育有更深入的认识,对传统大学教育有进一步的反思,,更新教育观念,引入新的教育内容。
2对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基本内容的几点疑义
素质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什么,哪些内容应该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很多论者从教育的规格和培养目标来推导出学生的素质教育内容,如根据人才培养规格提出大学生应具备:1、创新素质 2、道德素质 3、政治素质确 4、心理素质,认为提高这些素质就是素质教育的内容。
但是这种简单地把人材培养目标等同于素质教育内容的做法,正是素质教育研究泛化的一个表现。这种从大学教育目标直接推出素质教育内容,而非通过对素质教育的深入理论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否是科学的呢?这是值得推敲和反思的。就如缺少创新素质就搞创新教育,缺少道德素质就搞道德教育,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至于如何提高道德教育、如何提高创新素质、如何让素质教育达到起初的目标等基本问题却没有经过充分研究和讨论,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基本内容、基本目标等也缺乏充分研究、论证,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这样的素质教育理论并不能对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起到指导作用。因而多年来,素质教育仍是处于盲目状态,流于形式,喊空口号,其结果仍是很不理想。以下,笔者想就当前对素质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提出的较为流行的看法提出几点疑义和思考,就教于方家。
2.1对政治思想素质做为素质教育内容的质疑
有人提出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内容是政治思想素质,政治思想素质中往往还包括一项重要教育内容——爱国主义教育。但其实,政治素质是思想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化素质、人格素质、思想素质在政治问题上的反映和表现。人格素质不过关、思想素质不够,在政治问题上也容易糊涂、犯错,如周作人、王国维等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在文学或学术领域有突出的成就,但在政治上却犯了很糊涂的错误。因此,政治思想素质与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取向有关,与其思想观念、个人经历有关,并不仅仅是政治问题。基本素质是政治素质的基础,是思想政治素质得以形成的关键和保障。多年来中国各大学中开设那么多的政治思想课,开展政治教育活动,但收效不大,也从反面上说明,政治素质与不能离开文化、人格等基本素质孤立存在。因此,重视政治素质没有错,相对于人格素质、伦理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公民素质来说,政治思想素质是非基本的、更缺少独立性的内容,它可以包含在以上几种素质教育中,单独提出做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内容,与文化素质教育等割裂开来反而取不到明显效果。
2.2 对心理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主义教育做为素质教育内容的质疑
从学生的实际的问题来看,目前素质教育缺乏的乃是伦理道德教育、人性、人情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升一个人的人文精神为最终目的,而人文精神的形成将促进个体对自我的生命的自觉和负责,这是建立在一定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人格塑造的基础上的。在这样一种对自我生命负责的人格以及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下,爱国主义、道德追求将会成为一个人自觉的追求和需要。因此,在目前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伦理道德教育、人性、人情教育缺乏的前提下,素质教育应当围绕着人文精神的培育来进行,以此为主要途径来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实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理想主义的教育。
2.3 对创新能力提法的质疑
至于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否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朱中华《素质教育本质新论》做了很好的说明和论述,笔者很赞同。他说:“素质教育是面向大众的,目标是要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要全民族都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创新也不可能成为对“人的基本品质”的要求。创新教育的教育对象具有选择性,而素质教育由于它是“人的基本品质”的教育,所以,它的教育对象不具有选择性,而且两者的最终目标也不尽一致。”[4]可见,创新教育的教育对象因有选择性,两者目标不一致,并不适宜做为素质教育的目标。
3 对素质教育核心目标及主要内容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3.1人格的培养、伦理道德素质的提升应成为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目前,德育中很难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道德观念形成道德自律,转变为受教育者的自发的道德行为。因此,德育虽然非常重要,但进行德育的目标与实现方法和途径也同样重要。德育要达到预期效果,以立人为目的,就不能靠灌输或其他强制性办法,德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盲目接受道德观念和道德知识,而是让他们对自我人格的发展,对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产生思考和追寻,使其成为自主的人,能对自我道德行为负责的人。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