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大学生轻生现象不断出现并且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本文针对在校大学生对其生命意识进行问卷调查。从生命认识、社会地位认识、生活态度、生活满意程度等方面细致分析了在校大学生的思想现状。根据分析结果了解导致当前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的原因,并从高校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入手,探究生命教育过程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意识,生活态度
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我国社会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也是国家的未来寄托希望的一代人。大学生的特殊角色让人们对他们有格外的关注。近年来大学生轻生现象不断出现并且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各种报纸和媒体关于大学生轻生的案例报道触目惊心。如今,大学生轻生已经成为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在一定意义上说,轻生现象已成为当代中国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影响因素,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当代中国教育质量的挑战,只有充分认识当前轻生现象背后存在的问题,才能采取得当的措施,真正做到防范于未然。
一、材料与方法
本次调查以在校大学生为对象,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量为300。调查避开了上课时间,调查统一在周六日进行。考虑到可能预约失败,本次调查统一采取编号后一位同学替代预约失败同学的方法,保证样本的完整性。调查结束后,利用SPSS软件检测数据的有效性,对不合格的数据予以删除处理。
二、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对生命意识的认识
1 大学生对自己生命的认识
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但仍处于比较浅层的认识水平上。71%的大学生认为生命只有一次,要珍惜,反映了大学生对自己生命的认可,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命是充满希望的。但与此同时仍有26%的大学生认为生命是一种负担,活着很累,或认为生命就是活着,保持无所谓的态度。
当被问及“能否做到热爱和珍惜生命”时,70.5%的人表示自己可以做到,这反映了该部分人群对生命的珍惜,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也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认可。但同时有29.5%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不能做到,或对这一问题没有任何的思考和感觉。
2.大学生对自己社会地位的认识
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社会地位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40.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自己的社会圈子中扮演者比较重要的角色,该部分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大学生认为自己是重要的个体,反映了大学生对自我价值和能力的认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但与此同时,仍有25.5%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自己一点也不重要,或者对这一问题没有任何感觉和思考。
图 1 在生活圈中的地位
(二)大学生生活状态
1对现有生活态度的评价
大学生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态度并不是很满意,仅有32.5%的同学认为自己生活过的充实而有意义,大多数的同学仍处于迷茫的状态。占调研总体34.5%的同学认为自己过得平平淡淡。除此之外,高达3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过得很郁闷,或者是处于一种郁闷的状态。
2大学生对现有生活状态的满意程度
仅有41%的大学生对现有生活状态持满意态度。占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认为现有生活状态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其中认为现有生活状态距理想生活状态仍有一定差距的大学生占49%,10%的大学生对自己现有生活状态持不满或者非常不满态度。
3大学生压力来源
大学生的压力来源主要来自各种关系的处理上,其中占被调查者88%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活的压力主要来自于与教师难以沟通上,86%的大学生觉得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紧张也是大学生活压力的主要来源。与此同时,占总体76%和66.5%的大学生认为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和感情压力是大学生活的压力主要来源。仅有34%的大学生认为学习上的压力是大学生活的压力主要来源。由此可知,大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各种关系的处理上。
如图2所示,大部分的大学生都会感到有压力。40%的大学生时常会感到压力,所幸的是该部分大学生知道如何去缓解。与此相反,另26%的大学生会感到压力,但不知道如何去缓解压力。仅有8.5%的大学生很少感到有压力。
图 2 是否会感到压力
4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还可以。53.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一般,仅有25.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好。而1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勉强过得去,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差,亟待提高。
三结论
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关键场所,学生踏入社会前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学校里得到,因此,学校应加强生命意识教育,系统开始生命教育课程,使他们了解生命,真正的认识生命、热爱生命、呵护生命,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刘洁,大学生轻生的原因分析,兴义民族师范学报,2010年8月。
[2]肖海兵,大学生轻生现象及预防研究,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3]陈浩李娟,大学生轻生原因分析及干预对策,科技信息基础理论研讨,2011年7月
[4]罗宝芬李燕飞易萍萍王学风,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与生命教育调查报告,调查与研究,2012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