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社会中,大学生是构成社会的重要因素,有部分大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着许多困惑、矛盾,而思想上的紊乱、迷茫必然会引起行为上的紊乱、迷茫。因此,对与当今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心理健康状态就不得不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生活满意度,它是个人依照自己选择的标准对自己大部分时间或持续一定时期生活状况的总体性认知评估,是衡量某一社会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参数。本文主要叙述了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文化、信仰三个方面的关系,以及不同的自尊和应对方式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文化,信仰
1.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目前诸多心理学工作者比较感兴趣的问题主要集中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上,并且也已经就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达成了比较一直的看法: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1]。生活满意度则是个体对其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属于主观幸福感的认知范畴。生活满意度可分为一般生活满意度和具体生活满意度两种。
目前,已有的对主观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用生活满意度替代主观幸福感,将主观幸福感界定为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认知评价,选取维度包括一般生活满意度和具体领域生活满意度[2],另一则是通过生活满意度来推测主观幸福感,认为生活满意度高的个体主观幸福感也相应较高。例如 Bruce H等认为经济满意度有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3]。不过,严标宾,郑雪[4]指出Bruce H的研究几乎都是将一般和具体生活满意度割裂,分别探讨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而事实上,正如主观幸福感的“自下而上”理论和“自上而下”理论互为补充一样,将这两者结合进行探讨是非常有意义也非常有必要的。
2.文化差异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对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跨文化研究都发现,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对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评价均存在差异[5]。严标宾,郑雪[5]通过对48个国家和地区的10018名大学生采用《国际大学调查》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文化差异进行研究发现,不同国家的主观幸福感,一般和总体具体生活满意度存在差异[4]。
具体的,有研究选取了分别受东方文化,东西结合以及西方文化影响的内地,香港和美国三地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大学生的一般生活满意度水平高于香港大学生,而香港大学生又高于内地大学生。与美国大学生相比东亚文化中的学生不但评价的生活满意水平更低,而且其生活满意度的理想水平也更低。
3.信仰与大学生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在当今社会变革时期,人们普遍关注价值观和信仰的问题。其原因是信仰对人们行为的产生起重要的作用[6]。信仰和价值观都具有认知的成分,但又不同,信仰还具有情感性和独断性[7,8]。
生活满意度和信仰也存在一定的关系,Freud在谈到宗教对社会控制时提出,生活出现的种种不满意是产生宗教信仰的基础[9]。Royce认为宗教信仰来自对生社会发展满意度对神灵崇拜易产生负向作用;对政治信仰易产生正向预测作用。其原因可能是对社会发展满意的学生,坚信未来社会积极的方面占就对优势,不易产生神灵崇拜的信仰;他们对指引国家发展民族昌盛的政治充满信任,容易产生政治信仰。国内有研究指出,“文革”前后期人们对政治信仰(共产主义)的变化,其原因是人们对社会发展满意状况的变化[10]。
物质生活满意度对金钱崇拜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对物质生活不满意的学生,现实生活的经济压力使他们在发展自我的社会交往,提升自我的学业水平等方面,合理愿望往往受到许多限制,这使他们非常渴望物质生活的改善,也越容易产生金钱崇拜的信仰。所以,对物质生活不满意的大学生容易对金钱产生崇拜的信仰。Inglehart认为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影响信仰的变化[11]。Stoetzel强调收入和房产,社会经济条件对欧洲人价值观和信仰的影响。这些研究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生活条件满意的状况对人们拜金主义价值和信仰的影响[11]。
社会适应满意度对家族信仰产生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对社会适应不满意的学生,在朋友交往,异性交往,群体凝聚力,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等方面存在种种困难,他们得不到真增的友情,归属感不能得到及时的满足。为弥补这种归属感的缺陷,他们渴望家族的亲情,更重视家族的接纳。不仅如此,他们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时,也得不到相应的社会支持,从内心认为并相信只有自己人,自己的亲属,有血缘的人,才能给予自己真正的情感满足和及时帮助。社会适应越不满意的情况下他们越容易产生家族崇拜的信仰。
4自尊与应对方式和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与自尊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与应对方式也呈现显著相关,即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自尊较高的学生,生活满意度也较高[12]。高自尊者同时比较自信对于生活中的不满意事件多采取积极地应对方式。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多为内控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不利环境,生活满意度也较高。而低自尊的个体则相反,对自己持负面的消极不自信的评价,多为外控者,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多会选择逃避现实,自暴自弃,也会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因此生活满意度也较低。
同时,应对方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应激反应,较多地使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类应对方式的学生满意度水平高,而较多使用退避、不良情绪和发泄应对方式的个体满意度水平低,应对方式对满意度有较好的预测作用[13]。
5.总结与展望
当今社会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社会压力日益加剧,特别是就业压力,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的判断则是大学生心理状态的主要指标。因此,研究影响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因素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找出应对方法以达到提高大学生的生活水平的目的。从而对中国建设大学生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
6
参考文献
[1]吴明霞.30年关于西方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心理动态,2000,8(4):23~28.
[2]邢占军.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综述.心理学,2002,25(30):336~338.
[3]Bruce H .Mark W. The effects of wealth and income on subjecet well-being and ill-being.Economic record.2004, 80:24~33.
[4]严标宾,郑雪.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文化效应检验.心理科学.2007,30(6):1337—1341.
[5]田丽丽,刘旺 Bich G.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应用心理学. 2005,11(1):21~26.
[6]孙克强.东方信仰论.沈阳.辽宁出版社 1989.6
[7]贺麟.文化与人生.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94~109.
[8]无格里诺维奇。宗教心理学。沈莫鹏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95
[9]宋兴川.大学生精神信仰特点及相关因素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33~35.
[10]鸣华,秦树.信仰危机与理性冲突.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12~20.
[11]辛志勇.当代中国大学生价值观及其与行为关系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1~7;86~90.
[12]孙莹,陶芳标.中学生学校生活满意度与自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
[13]应凡,胡海青.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自尊,应对方式的调查及研究.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