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实践论文

大学生村官嵌入下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问题研究

时间:2015-05-14  作者:任献华 王子坤

摘要:大学生村官是国家根据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进行新农村建设而推行的一项人才下乡政策,这一群体的嵌入,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注入新鲜血液。本文从当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遭遇的困境入手,全面分析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抓住机遇的同时,迎接挑战,采取有效措施,扬长避短,加快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步伐。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农村,民主政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1]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与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密切相关,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在各个领域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活动,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依法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制度。”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现,没有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也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是整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环节,受到了党和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2]经过20多年的实践,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这诸多不足之处,遭遇困境,这些不利因素阻碍了我国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困境

(一)经济发展困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发展存在着双向互补的关系,列宁指出:“任何单独存在的民主制度都不会产生社会主义,但实际生活中民主制度永远都不会‘单独存在’,而总是共同但实际生活中民主制度永远不会‘单独存在’,而总是‘共同存在’的,它也会影响经济,推动经济的改造,受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等。”[3]这一论述表明经济是民主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民主政治的发展也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民主的发展水平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美国学者科恩曾说,使公民体力情况恶化并迫使他们主要或完全关心自己或家庭生存问题的经济条件是不可能产生有生气的民主的。[4]民主的实现离不开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的保障,“民以食为天”当农民在面临生存挑战时,首先关注的自然是温饱生计而不是所谓的民主。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得知人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和驱动行为。按中国扶贫基金会近期统计,中国家村人均年收入500元人民币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有1459万,人均年收入1000元人民币以下的贫困人口有9033万,人均年收入1000至2000元人民币以下的有31097万人[5]这样庞大人口的基本需求还只是停留在温饱挣扎线上,目前我国绝大数农村经济还很落后,经济发展滞后严重制约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二)人才资源困境

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6]社会主义的建成离不开人才,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关键在人。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中心的中共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揽全局,明确的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以人为本的科学的人才观。实践证明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村民自治,它已经成为治理农村的一个有效方式。村干部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效性。“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在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加快,农村中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农村大学生大部分选择在外发展,导致剩余农村人口总体素质偏低,人才资源匮乏,加之部分村干部学历、文化素质偏低,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方法的先进性,思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领导方法老套;不能够很快的从“控制型”的基层政权组织转向“服务型”的基层政权组织,观念上得不到转变导致了有些村干部在工作中不能很好的理解国家的政策,民主观念不强,“官本位”思想严重,为民服务意识薄弱;法律意识较欠缺,干部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可见,农村基层干部整体素质相对较低越来越不适应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已经成为现代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绊脚石。

(三)政治文化困境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建立在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基础上的,是与中国宗法家族制的社会构造、政治伦理化的儒家学说紧密相联的。它与整个封建社会的大厦相适应的,是黏附在封建社会结构当中的,它的整体性框架已不能适应现时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农村民主政治的消极影响已在很多方面显现出来,成为制约基层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的显性障碍。

1、民主观念和民主主体意识缺乏

拥有良好的民主主体意识和民主观念,民主的发展才能平稳而有序,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才能走出形式化的沼泽。基层民主的发展有赖于村民形成一种政治上的主体意识和具备基本的民主观念,但是在中国漫长的小农经济中,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农民的民主主体意识和民主观念的塑造是严重缺乏的。虽然自近代社会以来,中国的社会体制和物质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传统政治文化所造成的主体意识的缺失仍然是村民自治进一步发展的暗礁。

2、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不足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虽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变换其形式,但缺乏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传统道德心理早已占据人们的头脑,并且不随时间的流失而趋于瓦解。这种缺乏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先天缺陷已在当前农村基层民主的运作中显示出极大的消极作用。现实生活中,农民缺乏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主要表现在人们习惯以情代法,注重人情关系、礼俗规范,从而干扰和挤压了农村民主政治的正常发育。

3、宗法家族力量的暗潮涌动

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家族制度是传统中国农村在社区组织、社区结构、社会控制和农民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最重要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族势力是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适应的,是一个相对闭合的权力网络系统,村落家族力量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基本特质。宗族势力凭借其特有的惯性韧劲和绵延功能,深深地影响着作为直接民主的村民自治,影响农民的政治思维、政治行为等,也制约着农村政治文化的发展。

二、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大学生村官”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产物,是市场经

济取得一定发展,工业化取得初步成就后,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物。经过几年的发展,许多地方“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已经实现,大学生“村官”这一有利的人力资本注入新农村建设,必将会成为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生力量,必将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必将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带来的机遇

1、大学生村官是现代政治文化的传播者

阿尔蒙德指出:“一个稳定的、有效的民主政府的发展,不能仅依赖于政府和政治结构,它依赖于人们对政治程序的取向一依赖于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政治领域的精神现象,是由一定阶级、国家、民族或社会群体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自从20世纪50年代“政治文化”概念诞生以来,政治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思考政治问题的一个重要视角。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留给我们的是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因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迫在眉睫,大学生村官是顺应中国历史时代发展的产物,这一群体拥有双重身份—大学生和村官。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积极进取、上进,为广大农村注入了新鲜“血液”,已经成为农村不可或缺一支骨干力量。

大学生在学校系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能够打破君权至上、父权至尊、伦理神圣等与现代政治文化相悖的政治附庸意识,吸取西方民主、自由、法制、人权以及市场意识、公共意识等现代政治文化,集现代政治文化于一身的大学生村官嵌入农村后,能够加快农村政治文化观的建立,推动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提高广大农民的基本素质,改变农民传统落后的政治文化观。

2、大学生村官是民主政治制度的推动者

作为政府所赋予的“村官”大学生,他们不仅仅是现代政治文化的坚定传播者,更是民主政治制度的积极推动者。“村官”大学生是新农村的领路人,是新农村各种事业的组织管理者,也是新农村各种复杂矛盾的协调和解决者。大学生村官到所服务的农村,一般都是以中共农村党支书助理或者村民委员会主任助理的身份出现,又由于许多大学生村官本身就是中共党员,所以就有机会进入到农村中共支委,处理日常事务。从民主选举的角度来看,大学生作为农村熟人社会的外来者,不受传统家族、宗教文化的影响,在农村中大力进行政策法律法规宣传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宣传中国先进的基层民主建设方面的创新之处,通过这些宣传措施,大学生村官推动民主的思想和先进的民主措施进入到自己所服务的乡村,为村党支部和支委会班子选举提供了指导,并促使村民和普通中共党员对选举进行监督,有效地促进和监督村务公开,大大促进了乡村的基层民主政权建设的发展。

3、大学生村官是民主意识的承载者

大学生村官们在村内一般担任中共助理村支书或者村主任助理,有职无权。因此大学生村官们采取了对农民进行教育,培养农民的民主意识,使村民自治的思想深入人心,形成村民对村委会的民主监督和对中共村支部的党外监督,只有村民在思想上抛弃了过去一贯听从基层政府行政命令的习惯,才能真正的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也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进而全面推进村民自治的发展。

(二)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带来的挑战

大学生村官的嵌入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同时也带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需要我们去思考。

1、大学生村官的政治情感波动化

政治情感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人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感、爱僧感、美丑感、亲近感等心理反映的统称。政治情感不同于政治态度,是一个相对主观,多变的政治心理因素。

大学生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有着高度的认同感,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但对农村生活中贿选现象、政治冷漠、执法不公、贫富不均等现象不能正确地看待,从而产生偏激和愤世嫉俗情绪,用批评一切、否定一切的态度把社会看成漆黑一片,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认识偏差,容易导致政治行为上的错位。

2、大学生村官的政治观模糊化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网络政治应运而生,它是以网络为载体的政治活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变迁的速度不断加快,人类政治活动的范围拓宽,政治文化和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更新,这也给青年政治社会化带来压力和动力,促使青年必须努力学习新鲜的政治知识和技能,积极调整自身的政治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从而也就不断地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新一轮的政治社会化。”[8]

大学生崇尚自由,民主,强调自我意识,勇于创新,因此也就更容易接受西方社会所谓“民主”、“自由”的宣讲。面对良莠不齐政治文化,面对海量的政治信息,他们缺乏应有的政治敏锐感和鉴别力。当前网络上宣扬的政治文化,多是在所谓的民主、自由旗号下,以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为代表的西方政治思潮的变体,不断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挑战他们正确的政治观,这些信息通过网络媒介潜移默化地干扰着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和价值取向。

三、大学生村官嵌入下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村官的嵌入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抓住机遇的同时,迎接挑战,采取有效措施,扬长避短,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人才资源保障。

(一)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主体作用,加快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

大学生村官是指近年来为优化村级领导班子和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由政府部门正式发文、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大学生。一方面,大学生村官属于“村官”的行列,是农村基层干部中的一份子。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既不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村干部,而只是准村干部。也就是说,大学生村官是社会上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他们只是村官的助理,是“员”,而不是“官”。他们所从事的大多是协助农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的辅助性工作,其首要职责是协助、配合农村“两委会”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他们,实际上很好参与到基层民主管理中,被基层村干部边缘化,职务虚化,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制,无法发挥其在农村中的实际价值,个人成就感不强,主体性被漠视,无疑影响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二)大学生村官应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积极宣传现代政治文化。

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报纸、图书、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成为政治文化传播的主渠道。通过大众媒介传达的知识和信息,首先解决农民观念上的认识问题才能进一步激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规范民主实践,克服消极无为的冷漠态度和过于狂热的偏激倾向。广大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群众民主意识和民主管理能力的提高是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进程和质量。大学生村官具有高度的政治充分利用大众媒介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培养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促使农民的权利意识、自由意识、民主意识得到增强,创造有利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政治文化条件。

(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借精英下乡之势,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能为村民自治打下良好的现实根基,才能使村民自治真正成为农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而加快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会,2007
[2]魏定仁.宪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9页
[3]徐勇.中国民主之路:从形式到实体—村民自治价值的再发掘[J].开放时代,2000,(11):56一61
[4][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5]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改革内参》2003年第26期。
[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9—310页.
[7][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8]郑碧强.网络环境下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思考青年探索[J].2004 (2): 4.
[9]李兴平.政治文化视角下的农村基层民主限制因素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0(1)
[10]薛玲玲王环.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阈下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从政府的角度思考后亚运时代重大活动志愿者的培养与发展
下一篇论文: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小城镇体育发展的思考及对策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社会实践论文
最新社会实践论文
读者推荐的社会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