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发挥隐性教育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极作用。要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启发学生思考,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把专题讲座、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社会实践、写心得体会,特别是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环节和方式结合起来,按教学需要进行选择和组合,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走进大学生,使大学生真正接受、理解和运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三)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身体力行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在高校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当始终注重理论大众化实现方式的多样性,即不仅重视课堂教育,而且还要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青年大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必须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创新活动形式,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科学安排社会实践的内容,努力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机制,不断丰富和充实社会实践的内容,分阶段、分层次设计,构建贯穿大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的社会实践内容体系。在青年大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高校还必须要尽可能多的把社会资源引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来,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注释】
【1】郝清杰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7期
【2】姚迎春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国家文化软实力[J]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1期
【5】《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67页
参考文献
3 蔡志荣 周和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年第10期
4 何序哲 弘扬优良学风 创建高校学习型党组织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沈阳大学学报 ,2010年第5期
6 郝清杰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0年第7期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