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马克思主义论文

解读好莱坞电影对东方“他者”的建构--以《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和《末代皇帝》为例-论文网

时间:2015-03-18  作者:冯默

论文摘要:他者”是后殖民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原殖民地国家在二战后纷纷独立,因此帝国主义国家迫不得已由武装侵略转向了文化上渗透、意识上侵蚀和政治上控制。当代西方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及对媒介的垄断,以自己的意识形态,将东方国家想象、建构为异己的“他者”。西方通过将东方妖魔化,弱化和消声以期达到萨义德所说的“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从而确保西方话语的霸权地位。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西方中心论固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强调一种平等的对话态度是至关重要的。
论文关键词:西方,东方,他者,后殖民主义

一、后殖民主义理论和“他者”

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它主要是一种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二战后,原殖民地国家纷纷摆脱西方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区别于殖民主义时期的武装侵略,帝国主义国家不得不转向在文化上渗透、意识上侵蚀和政治上控制。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压榨和剥削殖民地人民获得的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对媒介的垄断,将东方国家想象、描述、和建构成与西方国家迥然不同的“他者”。

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开创以爱德华·W·赛义德的《东方主义》为标志。在殖民主义时期,一个完全陌生的东方世界呈现在西方侵略者的眼前。在这一时期,他们对东方的言说、写作、感知和想象逐渐形成了一套理论话语---东方主义。在《东方主义》一书中,赛义德指出西方虚构了一个东方,并依据二元对立的认知模式,将东方建构为“他者”,当然是基于“西优东劣”(赛义德,2007:p52)。因此西方被看做是理性的,贞洁的,成熟的和“正常的”;东方则被看作是非理性的,堕落的,幼稚的和“不正常的”。(王岳川,1999:44)

奥斯卡的地位在国际上越来越高,可以称为是全球影视的风向标,也常常被看成是国际影界的最高荣誉。自1929年至2010年82届奥斯卡金奖中获得奥斯卡金奖重头戏---奥斯卡最佳影片中描写异域的电影仅有两部:1988年《末代皇帝》及2009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然而仅有这两部影片折桂也绝非偶然。可以讲,这两部片子能够在奥斯卡获奖,也许正因为它们迎合了美国人对印度和中国的印象,迎合了美国人的主流价值观。

在两部影片中,中国和印度(曾经的两个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不约而同地被妖魔化、弱化和消声。于此同时还向观众灌输了只有西方先进国家和民族文化才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和楷模,而非西方的民族文化只能是边缘文化。再一次西方凭借自己的经济优势及对媒介的垄断将东方边缘化。正如赛义德所说,“东方学可以描述为通过做出与东方有关的陈述,对有关东方的观点进行权威裁断,对东方进行描述、教授、殖民、统治等方式来处理东方的一种机制:简言之,将东方视为西方用于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赛义德,2007:4)

二、将东方妖魔化---重建东方

中国和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二,有其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然

而在《末代皇帝》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两部电影中,中国和印度被妖魔化。换句话说在西方建构和想象中,东方是被妖魔化的,具有如专制、腐败、暴力、混乱、邪恶、贫穷等反面特征。《末代皇帝》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分别囊括了九项和八项奥斯卡奖项,然而在本国内部的反响却不尽人意。就像当年中国人横眉立目痛斥贝托鲁奇“妖魔化”中国,今日印度人愤怒地举着“打倒导演丹尼·鲍耶尔”的标语牌走上街头,抗议《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恶意展现印度的贫穷和暴力。

1988年《末代皇帝》横扫奥斯卡,囊括了包含最佳影片奖在内的九项大奖。很多人盛赞这部电影“既体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明,又反映出西方文化界眼里的东方文化。”(邹霞,1988:32)在西方人眼里,东方是“华丽的、专制、残酷、奥秘的、异国情调的,神秘的、虚弱的、黑暗的”(阿雷恩·鲍尔德,2004)。

末代皇帝溥仪三岁入宫时紫禁城油画般的鲜红与金黄,转为文革期间的灰暗。十年文革被浓缩为短短的三分钟,而短短的三分钟概括了所有的文革元素:红卫兵高举牌匾,高喊口号,并大跳忠字舞,毛主席像,红宝书,走资派,纸帽子等。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西方观众及评委对中国的想象。

2009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同样在奥斯卡获得全胜。虽然影片在西方获得了一致好评,但是在印度公映时却引来各种批评声不绝于耳。西方主流媒体宣称这是对印度真实的展现,而印度观众却认为这是对印度的恶意描述。

西方人正面拍摄东方国家的影片(主角为东方人,主要场景都在该国家的),容易被非议的都是对民俗的猎奇和对贫穷、暴力的过度描写,《末代皇帝》(中国)中烦冗腐朽的恶习、令人发指的宫廷阴谋、泛滥的暗杀、战争和阴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也没有跳出这个套路:触目惊心的贫民窟、残酷的宗教冲突、无处不在的黑势力、满目的饥饿与死亡……

这些影片几乎步调一致地选取东方国家最不堪的角度,最不堪的社会层面、最不堪的人文环境,不能不说出自西方人的偏狭。西方传媒这种刻意渲染东方的阴暗面,如无序,混乱,暴力等带有严重的偏见,并且造成了消极的影响---给人以东方已毫无希望的印象。东方要想获得新生必须重建,当然要在文明和先进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指导和引领下重建。

三、将东方弱化---控制、拯救东方

西方人描写东方的影片,西方总是被描述为东方的老师,有拯救东方的责任。《末代皇帝》中是英国老师庄士敦送自行车给溥仪,给东方带来了先进与文明(西方拯救东方摆脱落后)。是他给溥仪戴上了眼镜,见识现代文明的伟大、知晓外面世界的精彩(开阔了东方的眼界)。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新时期党的纯洁性建设问题研究_意义-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探析-论文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马克思主义论文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读者推荐的马克思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