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6:已知 中,BD,CE分别是 的平分线,且BE=CD
求证:AB=AC
分析:要证AB=AC,只需证 ,虽然这两个角分别含在 和 中,而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不够,因为只有两个条件BE=CD,BC=CB,为此按对称构造的策略添加辅助线。
证明:过点C作CQ∥AB交BD的延长线于Q,过点B作BP∥AC交CE的延长线于P,
∵BP∥AC,CQ∥AB
∴
∴
又∵ ,
∴ ,
∴PB=CB,QC=CB
∴PB=QC
∵BE=CD
∴
∴
∴
∴
∴AB=AC
原则2.3 化繁为简
用原则1、2添加辅助线要注意把复杂的图形分解为简单的图形,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问题,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使原题转变为较容易解决的问题。
添加辅助线的三个原则是相辅相承的,证题解题过程中,往往要综合运用这三个原则。
例7:已知AD是 的 的平分线,AD=AB,CM⊥AM。论文发表。
求证:
分析:要证 ,可设想把
AB,AC,AM放在同一条直线上,由于AD是角平分
线,AM是垂线,那么可通过变换构造把 绕AM
翻转 得Rt ,于是 ,
,这样就把AB,AC放在了一条直线上,
如何把AM也放在这条直线上呢?从释放已知条件内
涵出发,由于M是 的中点,那么可按规律“中点
配中点,连成中位线”作辅助线,过M作 ∥BD
交 于 则 ,又∵AB=AD,则
,又∵ ,
∴ ,即 。
证明略 。
以上例题都是依据释放已知条件内涵、构造所需图形、化繁为简这三个原则添辅助线的,从这些例题的辅助线添置中,可以得出添辅助线不能死记硬背,要从已知条件出发,看已知给出什么图形,再看求证的结论是什么,要推出这个结论应具备哪些条件,利用已掌握的有关知识围绕图形找联系、看变化,从而正确添加辅助线,找出解题思路;另外只有经过不断做题、总结、积累才能添好辅助线。
参考文献:
[1]王长明. 怎样添加平面几何辅助线[M]. 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3年.
[2]袁晓东. 浅谈几何辅助线[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4年.
[3]严济慈. 几何证题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年.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