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电气控制与PLC》为机电类专业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对学生电气控制领域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本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努力提高教学效果,课程组在课程内容体系、教材开发、教学模式、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考核模式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论文关键词:课程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内容体系,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1 引言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也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如何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课程建设,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是各高职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内涵的关键所在,也是各高职院校追求的目标。作为六安职业技术学院首批教育教学改革课程之一,2006年开始探索课程体系的整合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并将《工厂电气控制技术》与《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两门课程整合为《电气控制与PLC》。随着2008年学院“教学质量提高年”不断推进和深入,课程建设的研究在学院也不断深入,本课程2008年12月获得安徽省教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项目名称为《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两年来,课题组与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深度合作,研究并实践了基于“工作岗位能力”的课程开发模式,开发了工学结合的模块式理论-实践一体化《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教材,构建了全程化、多元化《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考核体系。为其它课程的改革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2 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开发模式
以服务于机电类专业的《电气控制与PLC》课程的建设为研究对象,研究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开发理念和开发模式,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整个课程开发流程为岗位调研→工作过程分析→课程定位→课程标准制订→基于工作岗位能力的教学内容设计→融“教、学、做”教学情境设计→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设计,并以企业对学生的能力评价作为检测参数,形成闭环控制,适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2.1 课程的定位与总体设计
2.1.1 课程的定位
《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数控技术
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工业生产一线岗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学生具备数控工艺编程、加工和数控系统维护、管理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工作的方法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沟通协调能力,从而能够在机械制造企业行业顶岗实习,获得综合实践能力。而现代生产设备离不开控制技术的发展,《电气控制与PLC》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分析、安装、维护、调试电气控制系统及技术改造的能力。
2.1.2 课程设计理念
为了培养工作在工业生产企业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电气控制与PLC》课程的课程设计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理念,我们与江淮电机有限公司、江淮齿轮有限公司等企业行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合作,
以企业岗位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进行系统化的项目课程开
发。
◆“工学结合”理念
根据工作岗位生产流程,选择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以此为切入点,设计实践教学项目,按照项目的生产岗位要求,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方法实施,实现“4个企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设备企业化;角色企业化;实训过程企业化。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念
在实践教学中突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将学生自主策划、任务分解,“教、学、做”和总结有机结合,采用“老师布置项目→学生资讯→老师讲解、任务分析→学生策划→投入实施训练→记录实训结果→项目考核→教师和学生互动总结→学生撰写项目报告→教师评价→问题反馈”的模式。
◆课堂与实训场所一体化理念
课程的大部分内容安排在实训室进行,实现仿真生产环境下的融“教、学、做”一体的教学,在指定的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淡化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实现课堂与实训场所一体化教学模式。
2.2基于工作岗位能力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教学设计充分结合现代职业教育的思想和理念,符合工学结合的特点,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和课程的系统化。遵循“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理论为支撑”工学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为一体。
2.2.1 构建了模块化、渐进式理-实一体化课程内容体系
把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转换为课程,形成了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体系,设计教学内容时,以基本操作技能、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梯度提升为主线,以项目教学为载体,以知识够用为度,构建了“渐进提高”的理论教学→现场演示→项目训练→项目考核等模块和项目,充分体现了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淡化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界限,在以项目为中心,相关知识为背景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能力的拓展和延伸,使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融为一体。
2.2.2 教学内容的选取
根据制造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依据能够胜任制造行业企业的机电设备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等职业岗位所必需的知识、能力、素质来选取教学内容,对后续课程、维修电工考证的应知应会内容等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课程内容的按模块递进式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内容,并兼顾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3 课程内容组织与安排
课程教学摘要的是,系统化项目课程的设计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 开发了工学结合的模块式理实一体化《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教材
模块式理实一体化《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教材,是在企业调研,岗位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由课程组与江淮电机有限公司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合作,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和机械制造企业、行业岗位群的需求,以职业岗位能力对专业知识的需求确定教材内容体系,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载体,以生产实践中典型设备为导向,结合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和工学结合经验基础上编写的,在注重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突出技能的培养。改变传统的实训课内容仅作为理论课内容的验证,走向以岗位职业标准和要求为依据,以训练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并结合当前电气控制技术发展现状,设置课程的内容,使学生得到的训练与岗位要求有机结合。本教材的突出特点是采用“模块化”的理论-实践一体化内容体系。共6个模块,为了方便老师教、学生容易学,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综合项目实训”的形式设置了每一模块内容。本教材2010年8月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电类专业规划教材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4 教学模式设计
4.1 设计了工学交替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采取以项目为导向、以实训项目任务为驱动、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首先教师布置实训项目任务,学生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进行资讯、决策、计划,即借助精品课程
网站,查阅学习资料获取信息,制定完成实训项目任务的计划、步骤,教师也可通过教学网站对学生决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即在学生“做”中“教”。教师只是指导者,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精心设计,创设符合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学习情景,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学生 “做”中“教”,学生全程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各个项目的实施,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和岗位的职业能力,而且增强了学习工作的能力和合作沟通的社会能力。通过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4.2 构建了渐进式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
为了凸显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课程组对本课程的实践技能进行了优化和整合,体现实践技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设计了以电气控制与PLC核心能力为主线,以维修电工技能鉴定为依托,以岗位实习
图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
为提升,以省级维修电工技能大赛为目标的渐进式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不同阶段的培养,将使学生的电气控制专业技能从基本技能培养到专业技能的培养,从单一技能培养到综合技能培养,从实训室培养逐渐走向生产实际培养,形成从初级到专业的多层次渐进式的过程。而且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断面可以获得相对独立的专业技能以及考取维修电工等级的技能鉴定证书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随着我院“3+3”课程体系的实施,维修电工(中级)职业证书达标课程的执行,以及通过参加院级和省级维修电工技能比赛,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持续渐进式的提高怎么写论文。两年来,维修电工考证通过率100%,2008年3名同学参加安徽省第二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维修电工技能竞赛,取得了两名三等奖,2009年3名同学参加安徽省第三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维高职组修电工技能竞赛,取得了两名二等奖和一名三等奖。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